不管传说中的“限令”是不是真的,韩流眼下都要变成“寒流”了

陶慧姝 // 2016年8月6日 21:09

7 月底开始,关于“广电总局要收紧韩流明星在中国的演出活动”的消息在社交网络上大面积传播开来,随后各路媒体开始跟进,报道广电总局将有意针对韩国艺人在中国的演艺活动进行调控。

在这些消息里,所有人都用上了一个词语,“限韩令”,让这道传说中的政策变得森严强硬了起来。之后关于宋仲基、刘仁娜等韩星在中国的戏剧发展因限令影响而受阻的新闻也频繁见诸报端,韩国《首尔经济报》更是直接罗列出限令的细则,如禁止韩国演员出演中国电视剧、禁止韩国偶像进行面向 1 万人以上的公演,禁止最近签约合作的韩国影视剧播出等等,这也让不少人开始讨论起有关部门强行干预娱乐市场是否合理的议题。

8 月 3 日,认证为“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的微博账号@共青团中央 引用环球时报的评论文章,称韩联社报道的中国因萨德封杀韩国明星纯属谣传,算是官方出面给这场风波盖了一个“误会”的章。但从更多的信息来看,事情远无法结束,只是另一场争议的开端。

事件对韩国方面的影响从其股价表现就能看出来。从 8 月 2 日传言在韩国被报道开始,近三天时间内,JYP 公司股价跌了 5.4%,市值缩水 97 亿韩元(约合人民币 5800 万元);YG 公司股价跌 11.98 %,市值缩水 760 亿韩元(约合人民币 4.5 亿元);CJ 娱乐股价跌 8.99%,市值缩水 2444 亿韩元(约合人民币 15 亿元);SM 公司股价跌了 4.8%,市值缩水 314 亿韩元(约合人民币 1.9 亿元)。其中 SM 公司在韩国宣布部署萨德之后,股价已经累计下跌了 22.9%。

而转换到国内的潜在受众来说,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评论成了情绪最简单的出口。在新浪微博上一条关于“限韩令”的投票调查当中,11 万人参与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支持“限韩”的人数比例占到了 85%以上,是真正的“一面倒”。这和韩流当初在国内掀起浪潮式的局面相去甚远。

上个世纪末,一大波精品韩剧登陆国内的荧屏,打开了国内观众的视界——那些妆容精致、打光精细的画面,主打爱情、缠绵悱恻的剧情,男帅女靓、个个身段不错的演员,都让人意识到,原来电视剧可以拍得这么梦幻。而 H.O.T 和神话为代表的韩流歌手也和彼时歌坛的整体绯闻不同,注重造型和舞蹈的整体高水准开启了之后的韩系偶像热潮。

到大约十年前,韩流在国内的发展掀起了一股高潮。《浪漫满屋》这类轻松幽默的爱情喜剧一改之前韩剧的狗血套路,赢得了不少新的收视群体青睐。之后跟进的不少韩剧也都是走打打闹闹的青春喜剧路线,迅速稳固了一批低年龄层次的观众。

东方神起的横空出世也把更多人带入到了韩流的粉圈里来。东方神起以及后继的 Super Junior 在当时影响了不少女性粉丝的审美标准,也正因为这一批的韩国偶像,他们所参演的综艺节目、小短剧和电影也慢慢进入到中国观众的视线中来。韩国综艺后来也慢慢脱离于明星光环之外,成了韩流粉丝们会固定追看的对象,甚至由综艺本身红出了一拨非偶像挂的艺人。

从 Super Junior 开始,韩国的娱乐公司意识到中国市场的潜力无限,走起了“小分队”的模式,周觅和 Henry 就是因为那支面向华语乐坛的子组合 Super Junior-M 出道、为人所知的。同样是 SM 公司,女子组合 f(x) 里的宋茜是中国人,后来的 EXO 在成员曝光之初也有吴亦凡、鹿晗(以上二人已退队并达成和解)、黄子韬(已退队)、张艺兴四位中国成员,他们和两名韩国成员金钟大、金珉锡一起组成了 EXO-M,也是主要在中国进行活动的小分队。

而除了偶像组合之外,越来越多电视台和视频网站开始将韩剧作为电视剧类目的主要播放对象,因为购入成本并不算高。据韩国媒体报道,几年前一部韩剧在中国每集的网络传播权售价仅为 1000-30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6700-20000 元)。何况在 2000 年,韩国政府就成立了影音分轨公司,对韩文翻译为外语和产品制作的费用几乎给予全额补助。这是韩剧最初在我国兴盛的原因之一。

随着韩流兴起,电视台和视频网站的购入行为是明显是迎合市场的选择行为了,因为播放韩剧能带来相对稳定的收视,人气明星出演的热门电视剧还有可能成为爆款,拉动周边相关产业的整体上升,比如《想你》、《来自星星的你》拉动了彩妆行业,而《宫》也让剧中的小熊成为那几年的流行款,更不要说男女主的穿着在粉丝们心中的影响力了。

商人们也循着利益的味道一路前进,到现在韩流的兴盛已经不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了,中方市场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爱奇艺及其背后的百度一直是这股潮流的助推者,2014 年 3 月,爱奇艺上线了一档叫做《泡菜帮》的综艺,专门介绍韩国相关的娱乐资讯,之后的 5 月 8 日,爱奇艺又和韩国的 SM 达成了独家战略合作。

在这之前,《来自星星的你》在爱奇艺和 PPS 平台上同步播出(乐视是在爱奇艺手里买的分销版权),除了剧集本身质量过硬之外,背后的视频网站依靠占据了信息输出的关键地位,积极向外营造剧集火热的观点和印象,为剧集本身的热度再推波助澜,最终形成了当年那股“炸鸡配啤酒”的风暴。

不过这种营销推力也会过火,在今年的大热剧《太阳的后裔》热播之后,为了给这部剧宣传造势,北京街头出现了剧中人物造型当街巡游的场景,不过不妥的是剧中主角的身份是韩国特种部队军官,韩国军人穿着军装在北京街头大肆行走,这让不少人心生恶感,也是如今不少人唱起了反调的原因之一。

几乎现在韩国每一个大型娱乐出品方的背后都站着一群来自中国的投资者们——浙江华策投资了 Next,还和 CJ E&M 达成了合作制作剧集的协议,苏宁环球投资了 Redrover 和 FNC,腾讯微影时代投资了 YG 娱乐。SM 公司则向阿里巴巴出售了 4%股份,让阿里音乐和 SM 娱乐结成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其旗下艺人在华的代理活动被寰亚影视一早签走。

来自韩国的娱乐创意也成了国内综艺节目离不开的养分和支撑。《爸爸去哪儿》就是从韩国买了版权来制作并发酵的,而后续的《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花样姐姐》、《了不起的挑战》也纷纷被从韩国移植到了中国的小荧屏上,不仅拿到了高收视率,还后续开发了各类综艺大电影。在 2015 年国内的收视榜单中,综艺类目收视成绩最好的前 10 名中有 6 个都是来自韩国的。

在这样的版权合作里,韩方不仅出售节目的创意,也会派出自己的制作人员全程跟随中方的拍摄进度来进行指导,与其说是单纯的照搬,倒不如说是付费的学习过程。但这样的发挥也有限制,太过强硬的干预难以把握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和胃口,国内的从业者们是否能把这种依赖转换成直接的前进动力也非常难说。即使“限韩令”不是真的,但相应的政策一旦收紧,首先就会对我国的电视行业相当大的冲击。

从观众的层面来说,从韩流兴起的初始到如今,早已经跨过了从新奇到受偶像文化影响的熏陶,如今韩流文化在中国已经有了一批稳定的推崇者,这群粉丝热衷于为这种异国文化买单。不过这种流行早就引起了文化从业者的警觉,台湾歌手 MC HotDog 在 2001 的专辑《犬》中就发表过一首叫做《韩流来袭》的歌,用戏谑的口吻和粗口的方式表达出对这种现象的不解,“你们没有别的选择,在这个环境长大,每天吃芭乐,一定有一天你吃不下”,时隔 15 年,在虾米音乐的播放界面下还不断有人评论留言,赞赏这首歌的超前性。

尽管有人对此抱有不同意见,认为文化的走向应当是消费者自行选择的结果,“存在即合理”,但更多人对此表示了反驳。两极分化严重的评价反映了年轻一代对这个世界不同思考方式的碰撞,管控到底是一种强制性的干预来蒙蔽我们的双眼,还是在资本操纵过于泛滥的时候被迫适用的一种引导调节方式,“限韩令”并未实施,所以我们也无从对此做出结论的判断。

只是整件事情是从社交媒体上发酵,高潮的产生和意见的表达也大多聚集在此,社交网络对于舆论的引导作用亦越来越明显。在某一派言论占有明显上风的时候,剩下的人能不能冷静、独立思考,亦或者是跟随声浪完成一次非理性的情绪判断,这倒是事件过去后给我们留下的警醒。

评论提交成功!通过后将出现在下方评论区。
条评论
匿名用户

配图很到位

2016年8月6日 22:07
gl

啥时候限制抗日神剧

2016年8月6日 23:03
匿名用户

韩流之所以能如此扩张跟韩国政府的推广密不可分,所以现在“限韩”也没必要抱怨政府的管控,个人认为纯粹的市场调节并不存在,洗脑者众,区别只是由谁来洗罢了。

2016年8月6日 23:52
matt

讲真哦!我很烦韩国的所谓潮流文化!几乎没什么文化可……

2016年8月7日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