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马克·罗斯科《艺术何为:马克·罗斯科的艺术随笔(1934-1969)》

陈露致 // 2017年2月12日 19:11

马克·罗斯科,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也是 20 世纪最受争议的艺术家之一。对于并不十分了解艺术的同学来说,通常是在他的作品拍出高价的新闻中听到马克·罗斯科的名字。前几年,仅仅三个长方形色块的《橙红黄》更是拍出了超过 5 亿人民币的天价,每每这个时候总是会引发热议,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绘画能卖出如此高价?

很多网友在网络上看过他的作品后,往往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炒出来的高价。炒作固然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但人们无法欣赏马克·罗斯科的作品另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观赏方式的限制。马克·罗斯科生前对于画作的展出环境有非常高的要求,他的作品一般都很大幅,基本上会有将近一面墙的高度,他要求现场布置比较暗的灯光,营造出冥想的氛围。

马克·罗斯科甚至认为,一群人看一幅画是一种错误的形式,应当是一个人去遇见一幅画。可想,如果让罗斯科知道人们现在是通过电脑甚至是手机的小屏幕在观赏并评价他的画,应当会非常伤心吧。

虽然在拍卖市场上罗斯科的作品流拍率极低且常常拍出高价,钟情罗斯科作品的人不少,乔布斯就是其中一位;但对于马克·罗斯科而言,无论生前还是生后关于其作品的争议始终巨大。如果你想要了解这位抽象派画家,倒是可以听听他如何解读自己的作品。

《艺术何为:马克·罗斯科的艺术随笔(1934-1969)》首次将这位艺术家的书稿如此大量地进行集结发表,文章数量将近 90 篇,从时间的角度来讲,基本涵盖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在这本随笔集中,有罗斯科写给艺术评论家的公开信,有他与其他艺术家、策展人的私人信件,同时也有他公开演讲的稿件以及日常写下的散文。

对于艺术作品的解读专业知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与艺术品之间的情感互通,尤其是面对抽象艺术。这就是为什么马克·罗斯科生前对于展览的空间等过都有严格要求的原因,在安静的氛围中让观者与画作产生情感上的联系。有时候艺术评论家对于抽象艺术品的解读和艺术家的本意甚至是南辕北辙,因此在研究艺术家的过程中听听他自己怎么说,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而对于普通的艺术爱好者来说,阅读艺术家的文字也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他和他的作品。

购买渠道:京东 / 亚马逊

评论提交成功!通过后将出现在下方评论区。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