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下旬,习近平赴美进行国事访问。中美两国除了在政治、经济领域达成合作共识外,在文化交流上也寻得不少突破。对普通人而言,你可能更关心中国电影集团与美国电影协会签署的这份《分账影片进口发行合作协议》,因为它将带来我们更容易看得见的一些改变。
据外媒报道,中美双方在该协议里达成了两项共识:一是中国将引入国际审计机构,对电影票房实行第三方监督;二是中国将取消批片配额限制,并于明年 1 月 1 日施行。这意味着什么呢?以后“偷票房”的事情再难发生,以及我们有机会在电影院里看到更多、更好的美国电影。
影院再难“偷票房”
先跟大家科普一下偷票房的概念,就是去看 A 电影却给你一张 B 电影的票,票房自然就算在了 B 电影的头上,而 A 电影的票房自然就会降低。目前除了这种明目张胆的方法,还有和影院产品结合出票、恶意退票以及利用系统作假等方式在电影票房上“偷梁换柱”。
协议中关于“引入国际审计机构对电影票房实行第三方监督”的要求,是美国电影协会主动提出的。因为美方怀疑之前两部进口大片《终结者:创世纪》、《速度与激情 7》都遭遇了“偷票房”事件,前者因此遭受了约 7000 万人民币的票房损失。然而,缺少第三方票房数据的支持,中美双方就此事的争论也只有不了了之。
中国电影集团接受“引入国际审计机构进行监督”的提议,除了美方施加的压力,更多地还是想对电影行业的“不正之风”起到净化和震慑作用。据悉,毕马威、德勤、普华永道等全球知名会计公司都被列入第三方国际审计机构的备选名单之中,让人十分好奇究竟在严格的审计下,能够挤出多少“票房水分”。
在电影院看到更多的国外小制作和文艺片
在中国大陆的电影院里,我们一年能看到的进口片大约有 45 部,包括分账片和批片两类。发行方和制作方的分成模式决定了两类影片的不同之处。简单来说,分账大片多是与国外上映时间接近、同步的好莱坞大片,如《速度与激情 3》、《侏罗纪世界》等,大制作居多、3D 和 IMAX 居多。
那什么是批片呢?批片其实指的是进口买断片,多是已在国外上映过一段时间的大片,或者小制作以及文艺片。譬如迟来但也赚钱的《源代码》、《三傻宝大闹宝莱坞》;也有因引进太晚导致中国票房惨淡的《国王的演讲》、《模仿游戏》等。
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的进口大片,都要拜 2012 年签署的《中美双方就解决 WTO 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所赐,由于它将在 2017 年到期,所以新协议中关于“取消批片配额限制”的条款就有点承上启下的意味。一方面是让美国更多小制作、小成本的好电影进入中国,令人民喜闻乐见;二也是为国产电影留足发展时间,免受更强势的分账大片冲击。
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两项协议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将促进中国电影市场往正常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引入竞争机制,让国产电影与国外同类电影有机会“比比看”。
近年来,中国电影“偷票房”事件愈演愈烈,不止进口大片,国产电影更是“注水猪肉”,暑期档里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烈日灼心》都遭遇了这类问题,长期下去对于电影发行方以及电影人的积极性有打击。而引入国际审计机构的票房监督,势必能进一步规范电影市场秩序,让电影用“实力”说话,把票房交给观众来评判。
而批片配额限制的取消,对于网络传播如此迅猛的今天,似乎不会对大部分观众的观影需求产生太大影响。毕竟批片需要通过层层审批和总局的“剪刀手”,很多“好片”可能到最后还是无法上映,还不如在家动动鼠标下载来得实在。但总的来说,观众们能够在电影院获得更多选择权,好电影能以正规渠道进入中国观众视线,也是件大大的好事。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