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 12 月,各种年末相关的特别企划开始陆续亮相,其中也包括了“年度词”(或者“年度字”),很多机构或单位公布的年度词来自大众投票,最终结果也代表了大家对当年社会和整个世界状况的一种理解和概括,也算是一个特别的年度总结或者辞旧岁的方式。
延伸阅读:年度词(Word of the Year)有标准缩写是“WOTY”。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区域一般是公布“年度字”或“年度汉字”。
12 月 2 日,牛津词典所属的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公布了今年的年度词:brain rot,它的直译是脑腐、脑腐烂。它指的是人们因过度消费碎片化、低质量内容(尤其是网络上的内容)而导致精神或智力状态恶化。它也可以用来指代这类导致人们状态恶化的事物。
今年牛津词典的年度词有超过 37000 人参与投票(比去年更多),最终投出 brain rot 这个词还是代表了相当规模的人群对这件事的关注和担忧。按照官方提供的数据,在 2023 - 2024 年间,brain rot 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增加了 230%。
相比去年的“rizz”是个在 2021 年才刚造出来的“年轻”词汇,brain rot 的首次出现可以追溯到 1854 年出版的著名的《瓦尔登湖》了,当然当时亨利·戴维·梭罗表述的肯定不是当下这个意思——在新的时代,brain rot 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并且相当的生动。
brain rot 是在 6 个候选词中被投出来的,其它包括了 demure(本意是端庄,现在用来形容“又端又装”)、dynamic pricing(动态定价)、lore(知识背景)、romantasy(浪漫奇幻,一种小说类型)和 slop(垃圾信息,主要指被大量传播的 AI 生成的质量低下或不真实的内容)。
基本上,一大半都是互联网上、社交平台上出现的或导致的问题——当然这些词的流行本身就绝大多数是从 TikTok 开始的,Z 世代就是这些词主要的发起者和使用者。
但很显然的,即便 Z 世代是当下社交网络的重度使用群体,但 Z 世代也同样在感受乃至反思 brain rot 这个问题。在国内,一不小心就刷好几个小时的短视频、之后又感觉无比空虚的感慨也并不少见,对于很难看完一本书或者一部完整的电影的感慨,国内国外都一样。
有意思的是,在另一个保持了年度词传统的柯林斯词典给出的今年的候选词里,第一个就是 brain rot,不过最终,柯林斯词典给 2024 年选择的年度词是“brat”(柯林斯词典在今年 11 月 1 日就公布年度词了,在牛津词典之前)。
这相对来说是个更积极的词汇,或者说,它本身的意思类似淘气、捣蛋、无理取闹,其实是个贬义词,但在 2024 年,这个词被大家重新定义成了“自信、独立和及时行乐的态度”。
这个变化和英国歌手 Charli XCX 今年推出的新专辑《BRAT》有关,Charli XCX 通过新专辑诠释了打扮随性、生活狂野放肆、充满变化和可能性、喜欢聚会、性格直率的酷女孩形象,这引发了社交网络上极大的共鸣,甚至还催生出一种名叫“brat summer”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倡导的也是独立与随性,鼓励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活出真实的自己,这的确也是当下年轻人所追求的。它也和“brat”这个词本身的流行一样,带有了自由的反叛精神,后者甚至还出现在了今年美国大选里(Charli XCX 用这个词形容哈里斯,哈里斯和团队也进行了积极的回应)。
这么看起来,两大英文词典的年度词其实是从正反两个角度概括了过去一年大家(尤其是年轻人群体)的生活状态,在精力被大量垃圾信息占据的同时也渴望着积极向上的生活,这样的挣扎和拉扯也成为了一种时代的样貌。
而在中国,《咬文嚼字》编辑部也在 12 月 2 日发布了 2024 年中国的十大流行语,它们包括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city 不 city、硬控、水灵灵地、班味、松弛感、银发力量、小孩哥/小孩姐。从官方层面到普通大众都有“热词”上榜,其中一些大家应该相当熟悉,也几乎都是不用多解释的。
除了内地,台湾地区每年也有“代表字”公布,今年的投票从 11 月 13 日开始,在 12 月 8 日结束,今天下午这个字正式公布——“贪”。总共 75926 张选票里,“贪”获得了 8736 票,从 57 个候选字中脱颖而出。
不过第二名“斗”也获得了 8326 票,和第一名相当接近,这的确也非常体现过去一年整个世界的真实状况。位列第三的是“骗”,它获得了 5102 票,和前两名就隔得稍微远了。
这些都还是体现了台湾地区民众对社会议题的强烈关注。不过基本上台湾地区每年选出的代表字都是负面的,去年选出的是“缺”,前年选出的是“涨”(指的是物价上涨而不是工资上涨)……民众对现状还是表达着相当的不满。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