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一段时间 iPhone 16 Pro 和 AirPods 4,关于一些讨论我们有了答案

提前体验到苹果的这次新品,到在 9 月 20 日发售后第一时间收到 iPhone 16 Pro(理想生活实验室编辑部这次主要下单的还是 iPhone 16 和 iPhone 16 Pro),半个月的时间下来,我们对产品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关于社交平台上的一些讨论也有了比较直观的看法。

我们一起体验的还有手机壳和 AirPods 4,这也都是这一轮新品更新中面向最多受众或者最容易购买的品类。关于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以及这一波我们应该怎么买,我们有这些可以跟大家分享和探讨。

iPhone 16 Pro 的 4 种配色里,沙漠色钛金属最漂亮

在 iPhone 16 Pro 的 4 种配色里,我们最推荐的是原色钛金属和沙漠色钛金属,其中原色钛金属算是百搭配色,无论是不戴保护壳的“裸奔”,还是用透明壳或者只露出后置摄像头区域的保护壳,看起来都挑不出什么毛病(白色钛金属也有这个效果,但相对普通了一点)。

这次沙漠色钛金属会有一些惊喜,它并没有很多同学想象的那么艳丽,完全不是“土豪金”那种路线。它是淡淡的金属金色,和原色钛金属主要是色调上的不同,算是比较浅的砂砾色。觉得配色可能会浮夸的同学们完全不用有这样的担心,可以放心尝试。

这同样也是搭配保护壳很有效果的配色。后面我们还会提到 Beats 的 iPhone 16 系列保护壳,这个保护壳系列里的峰岩色款,搭配上沙漠色钛金属的 iPhone 16 Pro,在后置摄像头区域的色彩会非常一致。

关于“相机控制”按键,我们有这些想说

关于这次的“相机控制”按键,争论从发布会开始持续到现在,到大家都已经陆续上手了,这样的争论还在继续——或许会持续到 iPhone 17 系列发布也说不定。

争论集中在这一设计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体验没有提升,操作更加繁琐”。苹果过去也的确有过一些反复:电脑端放弃 MagSafe 又加回来为了超薄而设计“蝶式键盘”但又因为手感差换回“剪刀脚”打造出 Touch Bar 但被喷“华而不实”又给放弃掉……

即便保守“求稳”如苹果(尤其在快充这件事上),做出的策略似乎也不全是那么明智。

从我们的角度,能有创新的尝试这可以理解,也值得鼓励,并且相比上一代将静音拨键改成自定义按键“操作按钮”,这次的“相机控制”技术更加复杂,带来操作上的想象空间其实更大。它多少让我们想到当年黑莓手机的侧面滚轮,只是现在它只能操作拍摄。

而能通过不同手势来调用不同功能,它其实完全能代替那个只能设定一项操作的“操作按钮”。这次新按键出现前,不少同学就是将“操作按钮”自定义为快速打开相机的(息屏状态下长按“操作按钮”能直接进入拍摄模式,操作甚至比需要按两下的“相机控制”更加方便)。

或许可以畅想未来 iPhone 换回简单直接的静音拨键,而将自定义操作的功能整合到“相机控制”键上——那时这个按键应该也可以改名了。

那么,调整使用习惯,和“相机控制”按键共存

不管怎么样,用着这一代 iPhone,我们就要和“相机控制”按键共存了,我们可以试着去习惯它的操作(或者有的实在习惯不了的同学无视它也行,反正不用它也不会有功能上的缺失)。

一些同学吐槽的点在于“相机控制”按键太高了(或者说横屏时太靠左了),如果我们用拿相机的习惯手型来握 iPhone 16 Pro,虎口会卡在手机上,或者食指会感觉有点短,按“相机控制”按键会觉得距离有点远。

不过这只需要换个握持方式就好,用“向前抓”的方式去“逮住”机身,这样再用食指操作就合适了。

这不像是设计上的 bug,应该是专门考虑过的。当我们竖屏操作时,这个按键的位置是非常合适的——从兜里拿出手机,一步进入拍摄状态,加上拍摄时的操作在内,整个过程如果是单手操作,右手大拇指都会很自然地落在“相机控制”按键上,如果按键太靠边的话,单手操作会很容易脱手。

这颗按键可能更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误触,无论手机是正面还是背面朝上,很多同学按过去习惯的拿起手机的方式可能的确会按到“相机控制”。不过这也许只是个习惯问题,要么换一下手指接触的位置,要么像我们现在似乎就算接触到也不会真按下去,习惯有时真是比想象中更容易养成……

保护壳的选择:自家壳里 Beats 最佳,第三方壳里 MUJI 最便宜

从苹果官方层面,没有了过去的皮套,甚至连去年的“精织斜纹”也没有了(但有精织斜纹的 MagSafe 卡包,有的同学会配个卡包来提升一点握持手感,或者给 iPhone 底部提供一点防滑耐磨性),对于这次的 iPhone 16,苹果自家只有透明保护壳和硅胶保护套可选。

透明壳是苹果在 2018 年搭配 iPhone XR 首次推出的,类似的“清水壳”一直有久了容易氧化发黄的问题,这是 TPU 材料本身决定的。当然苹果的用料品质不用担心,苹果家的保护壳“抗黄变”和对“彩虹纹”的控制能力都相当不错(情况仍然有,但苹果是最好的水准)。

在有了 MagSafe 磁吸模块后,透明壳设计上的完整性似乎受到了影响,这成为不少同学不喜欢这款壳的原因。同时从前几代一路走来,透明壳和硅胶套似乎更侧重是“非 Pro”的选择,今年用着 iPhone 16 Pro 和 iPhone 16 Pro Max 的同学在心态上可要习惯一下了。

至于硅胶套,它虽然有着强大的缓冲效果和保护能力,但从个人来说,它的手感有些太黏,同时用的时间长了容易沾灰变脏,擦起来也是黏黏的弄不干净……只能说各有所爱吧。

这次我们“强推”的壳是 Beats 的。此前 Beats 宣布推出 iPhone 保护壳时我们就很看好,唯一的担心是作为首次推出这类产品,做工、品控等方面是不是还需要一个过程。但从实物来看,这种顾虑可以完全打消了,这次 Beats 保护壳做工非常出色,弧度的处理、面板的光泽、按键的手感等等都无懈可击,成熟度完全不像是第一次做。

这样的聚碳酸酯面板(上面有防刮擦光面涂层)让我们想起 iPhone 5c,没想到多年后我们还能重温这样的感受。同时 Beats 壳有微纤维材质内衬,并提供了蓝宝石玻璃加传导层的“相机控制”按键。毕竟来自 Beats,可以说就是苹果自家产品,兼容性自然不用担心。

它也兼容 MagSafe,背部面板上也有 MagSafe 磁吸模块的部分,但处理得非常简约,几乎做成了一个抽象的装饰图案,比苹果透明壳要更有设计感。这个区域几乎完全纯平,需要极为认真的触摸才能感受到有极其细微的不同,但这个感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手上有峰岩色和波涛蓝色,算是中性色的选择(并且配色都很高级),女生选择日落紫色也很好看。这款壳和苹果官方透明壳和硅胶套一样都是 399 元。本地有 Apple Store 零售店的同学们可以去店里直接感受一下这款壳。

至于第三方壳,今年 iPhone 16 系列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门槛,就是这个“相机控制”按键,目前看几乎没有第三方壳能完整复刻官方壳在这个部分的体验。这成为了官方壳和第三方壳的一道分水岭。

目前几乎所有第三方壳在这个位置都选择挖孔处理,这带来了一个额外的好处是让按键不容易被误触。但如果要认真用这个“相机控制”按键,挖孔后的第三方壳手感是更差的——因为手指是“伸进”这个挖孔的“槽”里去操作,按压还好,要滑动会施展不开,得不到本身那种流畅的体验。

如果对“相机控制”按键的操作不太介意,第三方壳仍然能带来更多选择,这毕竟一直是个很大的市场。“大牌”里像 CASETiFY 就第一时间推出了第三方壳,并且还是多个系列,有漂亮的镜面手机壳(Mirror Case)和强韧防摔手机壳(Impact Case),还有保护性能离谱的极致强韧防摔手机壳(Ultra Bounce Case)和超强韧防摔手机壳(Bounce Case)。

尤其后两款在边角位置的专门设计,能通过弧形和“拱门”式框架结构来分散跌落时的冲击。配合同时推出的极致强韧扣环(Ultra Bounce Carabiner)、极致强韧系列实用挂绳(The Ultra Bounce Utility Lanyard)和极致强韧系列钥匙扣(The Ultra Bounce Keychain)等,为户外运动场景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

还有 MUJI 这次也继续推出手机壳,它采用再生 TPU 材质(热塑型聚氨酯),全包设计,有多种颜色可选。它主要就是材料本身的保护性,包括内衬都没做什么单独处理,但它的价格足够便宜,只要 28 元,这好像就不好挑什么毛病了。

另外 MUJI 的手机壳还可以配挂绳,这个挂绳的原理还相当简单,就是在手机壳里塞一个垫片,然后安装手机时顺带就给挂绳固定了。它的价格是 48 元,也便宜,还很实用。

主动降噪版的 AirPods 4:用一部分降噪性能换来全天候的舒适佩戴

同时我们也仔细体验了 AirPods 4(我们手上的是主动降噪版)。这款耳机在社交平台上得到的评价似乎两极分化明显,反馈好的非常好,但不满意的也不少(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微博上反馈好的多,小红书上不满意的多)。

这款耳机能有这样的话题性在情理之中,AirPods 系列需要一款有音质、有舒适的佩戴,还能有降噪的产品,不是所有人都习惯入耳式,很多同学更是生理上就没法使用入耳耳塞,开放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是刚需——主动降噪版 AirPods 4 正踩在了多个需求的交叉点上。

和 AirPods Pro 2 放在一起的 AirPods 4 耳机盒明显要小一大圈,其实它比 AirPods 3 都要小(准确的说是宽度更小,不过厚度多了一点点)。同时耳机本身也是全新开模,出声孔、充电触点等等都不一样。

相比 AirPods Pro 2 的耳机盒,AirPods 4 的没了挂绳孔,也取消了实体按键,正面指示灯改成了隐藏式,点亮时才会看到。这里需要留意一个操作,如果要手动连接 Android 手机之类的设备,过去是靠按键,现在是通过敲击耳机盒来实现,敲两下是配对,而敲三下则是重置耳机。

注意是要在打开耳机盒的情况下敲击动作才会被识别,基本上只要是在正面敲击就行,有的“攻略”说是敲击指示灯区域,其实范围没有那么小。

不上设备的主观感受的话,AirPods 4 的声音本身是非常出色的,以开放式耳塞来说听感非常惬意,三段均衡,人声和器乐都合适,高音上得去,低音下得来,整体感染力十足,这得益于 AirPods 4 全新设计的声学结构和 H2 芯片的算力。这部分应该是前几代 AirPods 没法比的。

而降噪的部分,如果习惯了 AirPods Pro 2,听 AirPods 4 还是区别比较大,这很大程度上是开放式设计在物理隔音上就存在缺失,对于环境噪音(尤其地铁环境、飞机飞行中的轰隆隆的声音等)其实是滤不干净的,甚至可以说还很明显。只能说它有一定阻隔,同时有着佩戴舒适的加成。

要现阶段最好的降噪效果还得是 AirPods Pro 2,AirPods 4 的降噪基本做到了 AirPods Pro 2 的 6 成左右,同时在移动中 AirPods 4 也会有略微的风噪。它适合公司或咖啡店等日常场景,对于很多同学来说,用一部分降噪性能换来全天候的舒适佩戴,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但我们手上的这副 AirPods 4 在开启降噪后有明显的底噪(也包括自适应和通透模式),相比之下 AirPods Pro 2 是完全静音的。这对于我们来说肯定是个 bug 了,如果很多同学喜欢戴耳机开降噪但不听歌,就为了有个安静工作或学习的环境的话,可能要好好留意这一点。

这可能是耳机的个体差异(除了我们手上这副,我们没有体验过别的 AirPods 4),会建议同学们购买前可以在 Apple Store 仔细试听感受,同时苹果毕竟还有靠谱的退换机制,应该不存在什么后顾之忧。

至于也有反馈提到耳压偏高的问题,我们刚开始佩戴时能够感受到,不过在一段时间的使用后感受已经非常不明显了。

最后,买不买?

和发布时我们的判断一样,iPhone 16 系列算是一次改变并不大的更新,如果手上用着 iPhone 15 系列,换机的必要性不太大。当然正所谓数码产品“买新不买旧”,新的肯定更好,一些喜欢尝鲜的同学们一年一换也没问题,加上一个“年年焕新”,老款还能折个旧。

毕竟生活不容易,对自己有适当的犒劳也很好,相比各种奇奇怪怪的消费,买个 iPhone 肯定不是最花钱的。

而在 iPhone 16 系列中,iPhone 16 和 iPhone 16 Plus 和两款“Pro”相比区别比较小,但价格对应便宜了 2000 元,纯粹看性价比的话会更加值得购买。

手机壳里推荐 Beats 的壳。第三方壳的选择还是多,按照喜好和预算来就好。但如果要保护壳的同时又想经常体验原汁原味的“相机控制”按键,那苹果官方(包含 Beats 在内)的保护壳还是最好的选择。

耳机方面,需要降噪且能戴入耳的话仍然毫不犹豫选 AirPods Pro 2,戴不了入耳又需要降噪的话选择 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不太需要降噪的话,AirPods 4 就可以了——其实这次普通版 AirPods 4 卖得也相当不错(还有不少退了 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换成普通版的用户)。

评论提交成功!通过后将出现在下方评论区。
条评论
Flash1987

Beats 居然都已经开始做手机壳了

2024年11月4日 22:31
吴诗源

而且可能是这一轮最好用的壳。

2024年11月4日 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