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普利兹克奖授予了山本理显,他将社群构建融入到了建筑设计当中

3 月 5 日晚,2024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正式揭晓,今年奖项授予了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Riken Yamamoto),他成为第 53 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同时他也是第 9 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日本建筑师。

延伸阅读:前 8 位获奖的日本建筑师分别是矶崎新(2019 年)、坂茂(2014 年)、伊东丰雄(2013 年)、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2010 年)、安藤忠雄(1995 年)、槙文彦(1993 年)、丹下健三(1987 年)。

1945 年,山本理显出生于被日军占领中的北京(北平),他的父母都是平民,其中父亲是工程师。抗日战争结束后,1947 年,山本理显一家以侨民身份从天津回到日本。

最初他们返回的是东京。战后东京成为一片废墟,山本理显的父亲修建了一座简陋的木头住宅供一家居住,随后 1950 年父亲去世,山本理显全家搬到了母亲的家乡横滨,当时山本理显只有 5 岁——而在去东京上学和之后在各地工作后,现在近 80 岁的山本理显仍然在横滨居住。

延伸阅读:山本理显 1967 年在日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71 年在东京艺术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山本理显对于童年最初的记忆是在东京。此前接受采访时,山本理显提到了父亲亲手建造房子的场景,父亲的工程师身份或许在山本理显心里播下了种子(山本理显一开始学的也是工程学,之后转向建筑设计),但他也提到对父亲的了解其实非常的少。

真正影响山本理显的是在横滨长大的过程。一方面他的童年时光和日本战后重建时间完全重叠,而建筑又是重建中最明显的体现;另一方面,山本理显童年所居住的传统町屋会有多户连在一起,并且往往兼具住宅和商店等多种功能——这使得社区关系变得非常重要,这也直接影响了山本理显此后的设计理念。

山本理显的建筑师生涯从上世纪 70 年代正式开始,1973 年他就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山本理显设计工场”(Yamamoto & Field Shop Co.Ltd),随后他的工作和考察的脚印遍布全球,这一过程中山本理显更进一步思考着建筑之于社区的意义、公共与私人领域的边界等等课题,而这些思考都体现在了山本理显的作品上。

在半个世纪的工作历程里,山本理显在日本留下了大量作品,同时在中国、韩国、瑞士等地也都做了建筑项目(不过相比很多更有名的建筑师,山本理显不算是非常高产的那种)。

这其中,国内的同学们最为熟悉的可能要数北京的建外 SOHO 和天津的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前者最早在 2004 年正式亮相。山本理显通过方正且通透的建筑、高低错落的行人和车流动线,将工作、生活和商业空间融为一体,这样的社区感延续到今天。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艺术家方振宁的说法,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SOHO”的概念,最早也算是山本理显引入中国的。在此之前潘石屹的公司还叫“红石”(潘石屹和原合伙人洪晃两个人名字的组合),之后才改名叫“SOHO 中国”。

2012 年 3 月落成的天津图书馆也体现了同样的特点,它有着通透且让人印象深刻的外立面,内部则以网格布局规划出不同区域,当中有大量公共空间,它们彼此独立但又相互融合,而不断向上的台阶和整面墙的书柜连接了不同的楼层,身在其中,仿佛是一个小世界,自由而不压抑。

山本理显在日本的更多作品则体现出他本人思路和风格不断完善的过程。山本理显真正意义的第一个项目是 1977 年完成的山川山庄,项目位于日本长野的树林当中,它看上去就像一个凉亭或者露台,几乎和周围环境完全融合。

1986 年他设计了自己位于横滨的住所“GAZEBO”,这几乎是对童年町屋的现代化重现——分散的空间围成了一个公共空间式的庭院,露台和屋顶都能和邻居互动,而每个单独的空间中仍然保持了私密的生活。

1991 年位于日本熊本的保田洼第一住宅区落成,这似乎是“GAZEBO”的一种扩展,整个区域有 16 栋住宅楼共 110 套住宅,山本理显在小空间中提供了一个中央广场,让密集的住宅区拥有了不错的公共空间,大家形成了一个“本地社区”,而每户居民又能同时享受生活的私密。

这是山本理显首个社会住宅项目,它已经体现出山本理显对于社会化生活、社群关系构建的理解。从此这也成为山本理显最具代表性的工作领域之一。

还有 1999 年落成的埼玉县立大学,它由 9 栋建筑构成,每栋建筑的露台相互连接,当中形成各种动线和大片公共空间,这让不同学科的学生可以自由走动,这和本身通透的建筑一起,在无形中鼓励了跨学科的交流。

以及 2010 年落成的位于韩国城南市的板桥住宅区。这是个由 9 组低层住宅在一起的聚落,它们的底层有着通透的设计,这模糊了人与环境的界限,并希望促进邻里关系,而二层直接打通成为了邻居之间共享的平台。住在当中,人与人之间的确有非常多可以互动的机会。

而在市政建筑方面,除了天津图书馆,山本理显的其它作品也同样在创造一种社区属性和互动感。

2000 年落成的广岛市西消防站是一座地上 8 层、地下 1 层的建筑,因为采用玻璃百叶窗外墙和玻璃内墙,整栋楼几乎成了全透明,民众甚至能看到当中消防员的日常生活和训练。这给周围居民带来巨大的安全感,同时也让更多人好奇并走进这栋建筑,让居民和消防员有更多机会相互认识。

同样在 2000 年亮相的还有位于日本函馆市的函馆未来大学,这差不多是以同样的概念构建了一所学习和生活的空间。

有意思的是,在历届普利兹克奖的获奖者中,山本理显肯定不是最有名的建筑师——而按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山本理显不仅在“圈外”是“鲜为人知”,即便在建筑界内,“他也没那么出名”。同时报道中也提出,山本理显“是一位没有标志性风格的设计师”。

但从另一个角度,不是“明星建筑师”并不能体现建筑师水准高低,能始终和环境保持和谐,让建筑和环境间的界限被很大程度消解,从而更加凸显功能性和社区性——这其实正是山本理显标志性风格的体现。

这次获奖后,山本理显将不再是“不那么出名的建筑师”,更重要的是,这或许也是对日本理性主义建筑设计的一次肯定。

而山本理显甚至还是其中路线更激进的一位,“对他来说,即使是私人建筑,也应该具备公共功能”,当建筑不再只是满足人们遮风避雨的需要,在新的时期,这会对传统建筑理念构成挑战(就像 20 年后的建外 SOHO,建筑内的体验已经没有那么好了,压抑和互相干扰成为了大家经常提到的感受)。

普利兹克奖的评审辞中也对山本理显的风格做了概括,当中提到山本理显“尽其所能让建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即是背景又成为前景的作用,让公共和私人层面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有了更多自然而然相遇的契机”,“这一切是通过精确并合理的设计策略实现的”。

普利兹克奖评审委员会表示山本理显“无论需要面对何种建筑模式和规模,无论建筑环境和集体生活带来的挑战是什么,他都能做出最恰当的回应”,“他在社区中树立了对社会需求责任的认识……空间如何塑造必须由人民来共同决定。”

评论提交成功!通过后将出现在下方评论区。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