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觉得难熬的时候,这些电影和电视剧或许能陪伴你走过黑暗

吴诗源 // 2022年10月24日 12:36

今年 10 月 10 日是第 30 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也叫“世界心理健康日”),这是由世界心理卫生联盟(World Federation for Mental Health,缩写 WFMH)1992 年提议并确立的。而当下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压力已经越来越大,几乎没人敢说自己心理状况一切健康,更不断有人因抑郁症离开我们,这已经是个不可忽视的社会课题。

虽然社会已经不断呼吁重视抑郁和相关病症,并希望更多人求助于专业医生,但日常生活中不少同学会觉得“还没那么严重”、“没到看医生的程度”。而每个人又总有觉得难熬的时候,尤其当一个人深陷在某种情绪当中,这已经是理性无法抵抗的事情。这并不是你的错。

有这样一些电影和电视剧,它们在过去的某些时刻也陪伴过我,看着它们,就像是经历着一场集体治疗,或许你没有发言,但听着大家的分享,好像也能得到某种安慰或者疗愈。也希望它们能陪伴你走过一些黑暗的时刻。

《丈夫得了抑郁症》(2011 年)

2011 年上映的《丈夫得了抑郁症》由宫崎葵和堺雅人主演,这是一部非常典型也足够治愈的影片,也是大家在提到抑郁相关影视作品时最常提到的之一。堺雅人饰演的患抑郁症的丈夫可能是很多人的写照,而宫崎葵饰演的妻子也会是很多深陷情绪中的人们最希望的陪伴的对象。

很多影评说到影片时提到太浅太表面,但事实上,抑郁情绪就是在丈夫这样日复一日的上班工作、下班回家的过程中悄无声息地累积的,妻子体验过丈夫的上班路途后说“原来你每天上班要这么辛苦。一直以来,辛苦你了”,丈夫顿时崩溃大哭;而妻子反复讲的“不必努力也可以。痛苦的话不必硬撑,顺其自然就好了”,也在一点点卸下丈夫情绪的包袱。

虽然很多时候,身边的人其实很难介入进来,但看着片中宫崎葵可爱的小画、滚到堺雅人背上趴着的那一幕,还有时时刻刻的陪伴,也希望每一个身在痛苦中的人都能得到温柔和善待。

《Dr.伦太郎》(2015 年)

2015 年的日剧《Dr.伦太郎》同样由堺雅人主演(另外有苍井优、吉濑美智子、内田有纪、高桥一生、松重丰等出演),这部剧并不全是抑郁的话题,但堺雅人饰演的精神科医生,在工作中面对的就是各种精神和情绪上的问题,纠结的、拧巴的、恐惧的,等等等等。

这部剧共 10 集,每集都会治愈一个病人,同时整部剧由堺雅人对苍井优饰演的双重人格患者的诊疗给串了起来。

这部剧开播时,堺雅人凭借《半泽直树》和《LEGAL HIGH》爆火不到两年,很多人期待在剧里再次看到一个激烈且鲜明的堺雅人,但恰恰相反,这部剧以温柔和缓慢的节奏筛掉了不少观众。同时堺雅人饰演的精神科医生自己也有破碎的一面,在对苍井优的诊疗过程中,堺雅人也在寻找自己,两个人用理解和共鸣填补着自己内心的空洞。

这样医生对患者的情感转移其实会被认为是医生的不专业(一般来说患者很容易对医生情感转移,或者说“移情”。剧集开播时也有不少专业人士对剧集进行过抨击)——但这恰恰是真实的一面,也是这部剧之所以完整的原因。最终剧集指向了用爱去填补孤独,去成全对方,去和自己和解,这是一个不完美但温暖的结局。

《海伦》(2009 年)

如果你正在情绪当中,可能《海伦》会不太适合当下的你看,但如果稍微好一点,或者是一起生活、希望更多了解抑郁症的同伴,《海伦》会是一部更直接的影片(但也非常漫长且沉闷)。它展现了抑郁症的状况,也同样展现了这件事对身边的人带来的伤害和痛苦。

以世俗眼光看,影片中的海伦其实是足够幸福的,但也因为如此,抑郁会在很多时候被认为是矫情——《海伦》中没有解释海伦为什么生病,而大量体现痛苦的场景也会让一些观众觉得是不是有些夸张。但就像影片中的医生说的那样“她很好,只是她生病了”,只有理解和相信,才是一起战胜病痛的开始。

和几乎所有抑郁相关的影视作品一样,《海伦》中也没有反派,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是非常好的人,但这也恰恰是抑郁症另一层让人痛苦的地方——患者本人会对周遭的人和事抱有极大的愧疚感而无能为力,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像海伦一样,会有人告诉她“你不必道歉”、“她不会问我的感受,因为她知道”。

《海伦》有一个还算不错的结局,但总的来说这还是一部非常私人的电影(之所以推荐它而不是《海边的曼彻斯特》,还是希望这些影片最终都能有一点点温暖和救赎,而不是完全的残酷和黑暗)。

《一念无明》(2016 年)

这可能是更多同学都更熟悉的影片了,影片以极低的成本(200 万港币预算)、极短的拍摄时间(两周),最终达成了 1600 多万港币的票房,并在多个电影节上斩获奖项。

片中曾志伟、余文乐和金燕玲都是零片酬出演(很多影迷认为曾志伟和余文乐都贡献了从业以来最佳演技表现),而能吸引曾志伟相挺,还是在于影片本身立意和它希望表达的内容。影片讲述的是患躁郁症的阿东(余文乐)和父亲黄大海(曾志伟)的故事,同时还有着香港城市的背景及多个社会议题。

影片清楚地表达了阿东病症的来源,但在阿东重返社会时仍然面对了各种歧视和状况。很多时候你会觉得这件事明明可以不用这么糟糕,甚至一切正在转好,但接下来事情走向却无法控制地再次陷入深渊——有影评提到“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崩溃”,而婚礼上阿东的困惑“到底是我有病,还是你们有病”,仿佛也是你我都会遇到的问题。

影片仍然保留了一个光明的结尾,给银幕前的观众留下了希望——实际上一直负重前行的阿东承担了照顾妈妈的责任、为朋友婚礼出头、关心朋友和邻居……这原本是一个认真又偏执的人,他值得更好的生活——有太多身在痛苦中的人,其实往往已经做得、承担得太多了。

《心灵捕手》(1997 年)

这可能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抑郁症——或者受困于精神状况的样子,影片也是在轻松的情节下去翻开并释放痛苦的内核,马特·达蒙饰演的 Will 以另一种方式和世界对抗,而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心理学教授 Sean 也以另一种方式和天才相处。

很多人会羡慕或期待人生中能遇到自己的 Sean,但不要忘了 Will 周围还有虽然着急但本心仍然良善的 Lambeau 教授、一起游手好闲但其实很明事理的朋友 Chuckie(本·阿弗莱克)——如果我们幸运地没被过去生命中的经历反复困扰,我们可以选择做正确的事,在别人的人生中扮演短暂却重要的角色。

而所有一直被过去生命中的某些经历反复困扰的人们,也可能都会在那一遍遍“这不是你的错”中被一点点敲掉心中的围墙,在 Will 的大哭里,也看到那个原本美好的自己。

延伸阅读:最后仍然要强调,心理健康需要重视,不用羞于求助,也更不要为承认受这样的痛苦而感到羞愧。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去年 1 月颁布过《心理援助热线技术指南(试行)》,强调了对公众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的电话服务的规范。这给出了国家层面的重视。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方面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疏导和专业医生的诊疗,而在一些关键时刻,也可以通过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查询到各地心理援助电话。无论如何,先和他们聊聊吧。

评论提交成功!通过后将出现在下方评论区。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