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8 月 14 日,WeWork 发布招股书,上市进入到倒计时,预计时间最快会在 9 月。根据软银在上轮投资时给 WeWork 的估值达到 470 亿美元,这让 WeWork 会成为今年美股第二大 IPO,仅次于 Uber。后者在今年 5 月上市时估值达到 824 亿美元,这甚至是从 2007 年 Facebook 上市以来市值规模最大的 IPO。
WeWork 和 Uber 除了同样是估值和 IPO 规模巨大,两家公司还有一大共同点就是亏钱,WeWork 在招股书中介绍到去年有 19 亿美元的亏损,而 Uber 在去年亏了 18 亿美元——相比之下 WeWork 亏得还多一些,甚至如果砍掉 Uber 卖掉的东南亚和俄罗斯的业务,Uber 去年全年亏损“只有”3.7 亿美元。虽然 Uber 从 2010 年创立以来就没挣到过钱,但状况似乎还不错。
但相比 Uber 以及 Lyft 这样面向大众的业务在后期所具备的想象空间,WeWork 的受众群体并没有那么大,近 500 亿美元的估值值得不少分析师和投资人困惑。不过 WeWork 倒也保持了不错的增长势头,去年 WeWork 全年收入为 18.2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5.4%,但净亏损 19 亿美元,同比也增加了 103.6%),而到今年,只是上半年 WeWork 收入就达到了 15.35 亿美元(但算下来还是净亏损 9 亿美元)。
同时从 2018 年 6 月到今年 6 月,一年时间,WeWork 全球的工位从 30.1 万个增加到了 60.4 万个——当然工位增长和全球范围新城市的拓展意味着的是 WeWork 运营成本的不断增加,这是由 WeWork 本身的模式决定的,空间租赁、装修和设备等等都是大头。目前 WeWork 拥有 24.73 亿美元现金类资产,总负债约为 220 亿,此外还有 13.42 亿长期债务。
而据之前路透社的报道,这次 WeWork 计划通过 IPO 募集到 30 - 40 亿美元,加上之前 WeWork 已经通过高盛、摩根大通等获得的 60 亿美元的信贷额度,一共 100 亿美元,这可以让 WeWork 稍微宽松一些——根据招股书上显示的,截止到今年初,WeWork 在全球的长期租约合同还高达 140 亿美元,公司未来最低租赁支付义务有 472 亿美元。
Uber 上市后的状况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人对 WeWork 的信心,但 WeWork 方面希望能从业务本身上给市场建立更大的信心。WeWork 被我们所熟悉的就是“共享办公”服务,但 WeWork 希望告诉市场的是他们并不是一家“二房东”式的地产公司,而是一家标准的科技公司。
从 2010 年成立以来,9 年时间 WeWork 正式的收购完成了 17 项(截至今年 8 月底),其中有像收购 Spacemob、裸心社这样的同行“吞并”,但更多的收购是针对软件、技术和服务类的科技公司的,比如数字签到系统 Welkio、针对建筑领域的移动通信公司 FieldLens、以色列的销售平台服务商 Unomy、编程学校 Flatiron School、在线活动发起平台 Meetup 等等。
尤其去年和今年收购的公司,让 WeWork 的目标看起来更加清晰:提供会议室预约系统和分析的工具 Teem、分析工作空间中人员流动的 Euclid、管理工作空间所有杂事的 Managed by Q……
这看起来或许也有点像为了“讲故事”、提高估值的一种包装手段,但不管怎么样,WeWork 一直以来也实实在在地进行着这些事情。今年年初 WeWork 宣布更名为“The We Company”(这次挂牌后代码也是“WE”),它的背后是公司对于愿景和发展方向的重新描述:WeWork 在强化他们的会员体系,并为会员提供一系列产品,来满足会员工作和生活的需求——这不只是办公场地的问题,这可以从 WeWork 孵化出的共享生活空间 WeLive 等项目看出端倪。
毕竟 WeWork 自己也知道,“共享办公”这件事的门槛太低了。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