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8 日,印象笔记在北京举行活动,庆祝自己进入中国 7 周年,而更加重要的一个节点是:这是印象笔记“真正独立”的完整的第 1 年。
去年 6 月 6 日,印象笔记从原来的 Evernote 中国区分支成为了一家独立的公司,印象笔记不仅从此由中国资本推动和中国本地团队管理,包括代码等也都完全承接了过来,并开始独立研发——这是“真正独立”的关键。在此之前印象笔记还只能说是“Evernote 中国版”,功能开发都得提需求到总部(但用户的吐槽还只能自己默默承受),而从去年 6 月开始,“真正独立”的印象笔记开始推动自己的产品团队建设,并且以一个创业公司式的速度加快布局。
简单地说,现在印象笔记和 Evernote 已经完全不是同一个应用,印象笔记有了自己独有的功能(比如 Markdown 编辑器以及和微信的联动就是 Evernote 没有的),并且在可以想见的未来,按印象笔记现在在开发力量上的投入和对之后的规划,这样的差异会越拉越大。
延伸阅读:去年 8 月印象笔记做了 6 周年的活动,当时“真正独立”才两个月,其实改变就已经非常大了。可以在《印象笔记真正“中国化”的两个月,做了很多 Evernote 过去 10 年都没有做到的事》这里回顾当时的报道。
在今年这场 7 周年庆祝活动上,印象笔记进一步分享了自己在过去一年当中的动作——完全是一种开发力量“过剩”到“溢出”的气势,或者说过去真是被压抑坏了——一张图都不太塞得下,用印象笔记 CEO 唐毅的话来说,这是以“日更”的势头在快速迭代。当中包括了 Markdown 的上线、桌面便签功能、内置模板和清单功能、微信小程序以及和微信使用场景的打通、思维导图功能、素材库、更完善的 OCR 文字识别,以及即将会亮相的“空间”功能(团队协作用的,Evernote 那边叫“Space”)等等等等。
如果你还在把印象笔记作为一个云笔记 app,可能就太小看它了,那只用上了现在的印象笔记所有功能当中很小的一部分。或者说,印象笔记看起来正在和那些我们熟悉的云笔记 app 们进行着区隔。在现场看到印象笔记正在做的和接下来准备要做的,你可能会觉得基本上除了 Photoshop 之类的还没办法替代,别的日常办公中所需要的工具,Word、提醒事项、XMind 等等的功能以及云存储、在线沟通等体验,印象笔记都能一次性提供给你。
甚至包括名为“发现印象”的精选内容聚合,以及接下来印象笔记团队在致力于打造下一代编辑器等等,这些都在活动现场被介绍到了。
印象笔记正在变成一个庞大乃至功能臃肿的工具吗?至少印象笔记团队自己没这么想。一方面,这才只是公司和产品都“真正独立”的第 1 年,正是往前冲的时候,很多事情想做就做了,之后再来进一步评估都不迟。另一方面,印象笔记想要做的事情本身就超过了普通的云笔记应用——这次活动现场印象笔记强调了自己的努力目标是“成为 3 亿人的首屏应用”,这其实也不是一个单一的云笔记 app 所能够承载的使命。
具体来说,印象笔记的这个使命包括了面向个人用户和面向企业/团队用户的服务,同时还加上了聚合价值的内容平台 3 方面——这每个方向其实都足够值得好好细化了。按印象笔记的描述,印象笔记将“既是管理个人信息的智能助手,同时也是提高团队效率的企业工具,以及富集高价值信息的内容平台”,继续致力于“成为用户的‘第二大脑’”。
从过去一年的发展轨迹来看,印象笔记是通过新增大量匹配各种使用场景的功能、极大拓展印象笔记所能容纳的信息和内容等方式来实现这样的目标的,而从数据、信息的收集到知识和智慧管理,并且推动个人和团队下一步的行动,印象笔记正在按照这个知识管理模型进行业务布局和功能创新。
最终它会到什么阶段呢,这个想象空间就很大了,这次活动现场邀请到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主任李涓子来分享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印象笔记包括数据沉淀、推动知识的流动等一系列特性,其实也是整个人工智能趋势大方向上的一部分。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