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贝聿铭人生中的那些“至暗时刻”,告别“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吴诗源 // 2019年5月19日 04:31

当地时间 5 月 16 日,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I. M. Pei)在位于曼哈顿的家中逝世,享年 102 岁。离世消息公布后,贝聿铭曾操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法国卢浮宫、肯尼迪图书馆、美国摇滚名人堂礼堂、爱荷华州的得梅因艺术中心、纽约贾维茨中心等单位都分别在社交平台和官网发文悼念。


出身名门望族,一生致力于建筑

1917 年 4 月 26 日贝聿铭出生在广州,他的整个家族都非常显赫,父亲贝祖贻曾参与创建中国银行,之后还负责建立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他带领着整个家庭先后在苏州、广州和香港生活,这也决定了贝聿铭的童年生活轨迹——贝聿铭在香港上了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在上海,1935 年,18 岁的贝聿铭去到美国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这是贝聿铭一生都和建筑设计打交道的开始。

不过贝聿铭只在宾大待了两周,就因为“对宾大建筑系的传统保守感到失望”而转到了麻省理工学院,随后在 1940 年,贝聿铭获得 MIT 建筑学士学位,到 1946 年,贝聿铭从哈佛大学硕士学位毕业,他当时的毕业作品是一座“上海艺术博物馆”,他的老师、包豪斯学派创始人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表示“这是我看到的最精致的学生作品”。

毕业之后贝聿铭本来是在哈佛留校任教的,不过在 1948 年,当时是哈佛建筑系助教的贝聿铭离开学校来到纽约,进入到房地产开发商威廉·齐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Webb & Knapp)任职,到 1960 年离开公司建立自己的工作室 I.M.Pei & Associates,贝聿铭在这 12 年当中全面参与到商业项目的设计当中,而齐肯多夫和贝聿铭也互相成就,他们一生都有着很好的关系和对彼此很高的评价。


一生多次“至暗时刻”,也一生坚持笑脸和平和

在长达 70 年的职业生涯中(如果从求学开始算的话,那就是长达 84 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了),贝聿铭和他团队的作品非常多,知名的项目超过 100 个,其中相当规模是公共和文教类建筑,包括了麻省理工大学的“绿楼”、波士顿市政厅前广场、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日本美秀博物馆、澳门科学馆、苏州博物馆、台湾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等等,同时商业项目也是贝聿铭的拿手好戏。事实上在成就的这部分不需多言,尤其在最近几天,各家媒体也都以各个角度带来了贝聿铭的作品盘点。

不过和相当多建筑大师乃至艺术大师的一生所不同的是,贝聿铭一生实际上充满了争议——虽然很多前卫的设计师都会面对争议和不理解,但贝聿铭遇到的争议之大,次数之多,并且几乎每次都接近要断送职业生涯的程度。而即便这样,贝聿铭也没有一次被打倒,在我们能看到有贝聿铭出现的各种图片和照片当中,都是贝聿铭那张标志性的大笑脸。

1. 从经验不足到理念不同

事实上从贝聿铭“出道”开始,作品和争议就相伴相随,区别在于早期更多是自己经验不足,比如 1959 年贝聿铭为母校设计的“绿楼”虽然成了波士顿的一景,但因为没考虑建筑所承受的风压,使得大门有时无法打开,贝聿铭后来也尴尬地承认了这件事。

之后贝聿铭遇到的争议就主要来自理念了——比如 1961 年贝聿铭设计的波士顿市政厅和广场,极简到有些荒芜,整体非常的“包豪斯”,然而要知道这个项目是作为当时波士顿城市更新计划的一部分,是要展现城市新风貌的,可想而知这个设计招来了怎样的评价。

2. “贝聿铭画什么,波士顿人就反对什么”

1963 年肯尼迪遇刺,他的家人决定在波士顿修一座私人图书馆作为纪念,有密斯·凡·德·罗和路易斯·康这样的大神都在备选名单中,然而最后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肯尼迪却选择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贝聿铭,虽然杰奎琳·肯尼迪表示贝聿铭的自信和优雅感染了她,但这本身就已经引来一片质疑,而贝聿铭前期的设计稿更是引发波士顿居民的游行抗议,最终肯尼迪图书馆换设计、移址,并最终耗时 15 年,到 1977 年才完成。

3. 最黑暗的时刻:汉考克大厦玻璃幕墙脱落事件

在肯尼迪图书馆项目进行的同时,贝聿铭迎来可能是人生最黑暗的一次“至暗时刻”,贝聿铭和合伙人亨利·N·柯布一起打造(其实主要是事务所完成的)的汉考克大楼为了在体现华丽宏伟(业主的专门要求)的同时不影响旁边圣三一教堂的景观和采光,而创造性的采用了整体玻璃幕墙设计——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至今来看仍然非常现代。但因为当时玻璃幕墙技术不成熟,1973 年,大楼的玻璃纷纷脱落,虽然没造成人员伤亡,但这已经足够吓人,业主甚至把贝聿铭告上了法庭。

虽然最终这件事被确认为玻璃制造商的责任,建筑师没有问题,但这个官司到 1981 年后才和解,而对贝聿铭和团队带来的声誉上的影响无法挽回(事实上也因为这件所谓的“丑闻”,贝聿铭从此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美国以外的项目上)。不过汉考克大厦还是在 1977 年启用,工期延误了超过 4 年,建设成本从原来的 8000 万美元翻了个倍。

4. 北京香山饭店:贝聿铭一生唯一一个自己没有去过的作品

在肯尼迪图书馆和汉考克大厦落成后,1978 年贝聿铭到中国访问,然后接下了北京香山饭店的项目,这是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操刀的第一件作品。香山饭店在 1982 年建成开业。

中国邀请贝聿铭出手原本是希望项目能成为中国开始全面追求现代化发展的里程碑,不过无论是选址在香山(后来被大量批评破坏了自然环境),还是最终完成的低层旅游宾馆(并没显得很现代化,内部其实移植了苏州园林的景致),包括之后酒店方糟糕的运营,这都引来大量的争议,甚至连贝聿铭本人都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设计,并从未来到过自己设计的这间酒店。

5. 卢浮宫扩建工程:对抗全世界

距离现在更近一点的“至暗时刻”,也是大家更熟悉一点的贝聿铭的作品,自然就是卢浮宫的扩建工程了,这是为了法国大革命 200 周年的献礼工程之一,首先是法国总统密特朗跳过了招标流程亲自点名委托贝聿铭操刀,这引来法国全国争议,而贝聿铭搬出的“玻璃金字塔”方案更是招来全世界的批评——这确实是一个看起来破坏历史和传统的大改造。最终在密特朗的力挺下,这个设计最终在 1989 年完成。

6. 他所遭受的那些争议,最终也倒过来成就了他的一生

贝聿铭任何时候的笑脸和平和帮助他扛过了这一个又一个的“至暗时刻”,而有意思的是,这些项目最终倒过来也成就了他的一生——那个技术上有缺陷的“绿楼”在当年被波士顿人选为“最美城市建筑”,掉过玻璃的汉考克大厦至今也是波士顿的重要景点,而肯尼迪图书馆项目不仅被认为是贝聿铭风格的代表之一,同时也帮助贝聿铭拿下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的项目——而又是这个东馆的设计打动了法国总统密特朗,才有了后来密特朗力排众议,让贝聿铭完成了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玻璃金字塔”和卢浮宫突兀当中又奇妙地契合,这个即便再重来多少次也仍然很容易被否决的大胆方案,却给了卢浮宫以新的生气。


“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当然,在这些“至暗时刻”之外,贝聿铭有着更多成功的、伟大的作品——事实上即便是这些“至暗时刻”下的作品也同样甚至更加伟大——贝聿铭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并没拘泥于某种风格和材料,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等原料以及对光影的运用都是他作品中的主角。甚至可以说,贝聿铭所遭遇的各种争议,其实背后是贝聿铭作品的独特和天马行空,他拒绝中庸,不惜和全世界对抗,在标志性的笑容和优雅之下,其实是坚持而强大的内核。

而在数不清的作品之外,贝聿铭也拿下了各种大奖:1981 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1983 年的第五届普利兹克奖、1989 年的第一届日本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和美国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以及 2009 年的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等等。

现在当我们说起贝聿铭,要知道他一方面其实是完完全全“西化”了的华裔,可以说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美国人,但同时他本人一直强调自己“来自中国苏州”,而在作品中,他以现代主义的方式融合了东西方风格,跨越了文化的鸿沟。直到他的最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2008 年顺利开馆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也同样如此,伊斯兰世界对于一个非自己信仰的设计师来操刀这个位于多哈的重要博物馆同样争议巨大,这基本也是贝聿铭一辈子设计生涯的缩影。

用当年普利兹克奖对他的评价来概括比较准确:“贝聿铭给予了我们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建筑形体,他始终关注他的建筑周边的环境,拒绝将自己局限于狭隘的建筑难题之中。他对于材料的娴熟运用达到了诗一般的境界”。

而虽然被称为是“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但对于贝聿铭来说,“我不喜欢各种标签式的称谓”,“对我而言,建筑就是建筑。没有什么现代建筑 、后现代建筑、解构主义。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使用你所有想用的主义称谓。但我不相信这些,它们如过眼云烟,而真正留存下来的那一个还是建筑本身——各个时代的建筑”。

评论提交成功!通过后将出现在下方评论区。
条评论
a0i0r

非常优美

2019年5月19日 10:17
maojiajie

传奇的人一生都是故事

2019年5月19日 22:33
Papololo

吴老师厉害,这是目前看到写贝聿铭写得最好的文章。

2019年5月20日 00:02
吴诗源

确实写得好。

2019年5月20日 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