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 3 月 5 日晚 11 点,一年一度的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Prize)公布了今年的获奖者,88 岁的日本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学者矶崎新(Arata Isozaki)获奖——不少同学或许对此的第一反应就是“他居然没获过奖?”,确实如此,虽然矶崎新在 1979 年普利兹克奖创立时就担任了评审委员会成员,并连任 5 年,不过这确实是他本人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他也是普利兹克奖第 46 位获奖者。
延伸阅读:今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是第 41 届,其中有 3 届是两位建筑师共享了奖项,此外 2017 年颁给了拉斐尔·阿兰达(Rafael Aranda)、卡莫·皮格姆(Carmen Pigem)和拉蒙·比拉尔塔(Ramon Vilalta)三人团体。
颁奖典礼将在今年 5 月举行,地点是法国凡尔赛宫,同样在这个地点领奖的还有 1995 年获奖的安藤忠雄。至今为止已有 8 位日本建筑师获得这个奖项,最近的一次是 2014 年的坂茂。
矶崎新 1931 年 7 月 23 日出生于日本九州岛大分市,1954 年他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毕业,1961 年完成了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随后他跟着 1987 年第 9 届普利兹克奖得主丹下健三(也是首位获此奖项的日本人)开始了自己建筑职业生涯的学徒期。到 1963 年矶崎新创立了同名工作室。
在近 60 年的职业生涯中,矶崎新操刀过非常多的建筑作品,而他的风格一直在变化发展,无法让人以某一种风格来概括。就如他自己所说,“为了找到最适合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我不能停留在单一的风格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矛盾的是,这也变成了属于我的风格”。
矶崎新的职业生涯从自己的家乡开始,再拓展到福冈、群马、大阪和东京,早期作品包括大分县立图书馆(1966 年)、大阪世博会节日广场(1970 年)、群马县现代艺术博物馆(1974 年)、北九州中央图书馆(1974 年)等。其中大分县立图书馆采用巨型建筑构件和巨型骨架梁形式,用粗矿清水混凝土造型构建成“纯净”建筑,展示类似日本神社的建筑语言。
这些建筑不仅改变了当地的风貌,同时在上世纪 80 年代当中还将日本设计理念传播到欧美地区,这些也重新定义了东西方社会之间的相互交流。
矶崎新的建筑喜欢使用看似简单的几何空间结构,同时融入自己的理论和思想内核。让矶崎新在海外市场“一战成名”的是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1981 - 1986 年),在争议性和地域环境双重挑战的背景下,矶崎新在体量上重组了这座印度红砂岩建筑,运用了黄金比例和阴阳理论,这也是东西方理念的交融。此外建筑上的穹顶也是一个亮点,建筑师称之为“圆筒的修辞”。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对矶崎新的评价可以成为这位大师设计生涯的一个注脚,“他兼具对建筑历史和理论的深刻了解,勇于拥抱前卫,从不满足于复制现有;他对有意义建筑的追求也反映在他自己的设计作品中,直至今日仍然不拘一格、不断演进,其方式方法总有新奇之处”。
而奖项赞助方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则评论道,“在西学东渐之风盛行的时代,矶崎新成为第一批赴海外建造楼宇的日本建筑师之一,他深受‘全球公民’理念影响的建筑设计也真正走向了国际化,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建筑正需要这种沟通”。
矶崎新在中国的作品也有非常多——深圳文化中心、中央美术学院的新美术馆、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湖南省博物馆、上海喜玛拉雅中心和上海卓美亚喜玛拉雅酒店等等,这些作品或许同学们也都到访过了。
矶崎新的作品风格前卫多变,又有相互关联的时间和形式概念,他的作品以公共建筑为主,对特定背景、环境和社会需求的深刻敏感性让他能不断根据各种需求和影响做出调整,本地化和全球化在他的作品中和谐共存。
而从另一个层面,矶崎新还长期活跃在业内各种活动中,通过不断组织重要展览、会议或者担任竞赛评审来推动行业发展,也不断提携青年建筑师参与到不同项目中,发掘他们的潜力——扎哈·哈迪德当年就受益于矶崎新的提携。1982 年扎哈·哈迪德在香港国际建筑竞赛上获得一等奖,事实上要不是当时担任评委的矶崎新,扎哈·哈迪德天马行空的设计一开始就会被淘汰。而这次获奖也坚定了扎哈·哈迪德继续在这个行业走下去的信念,并在 2004 年成为了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女性建筑师。
延伸阅读:关于扎哈·哈迪德和她的作品,可以在《英国建筑设计师扎哈·哈迪德走了,留给世界许多美好与想象》和《“一颗拥有独特轨道的行星”,扎哈·哈迪德为什么值得我们铭记?》回顾一下。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