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ce & Gabbana 全网发布道歉视频,但崩塌的形象已难以挽回

陈露致 // 2018年11月25日 20:29

过去一周我们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社交媒体时代丑闻传播的速度,见证了一句话如何让一个奢侈品牌的形象在国内彻底崩塌。Dolce & Gabbana 事件从时尚行业的圈内事升级成为全民事件,对于抢着开拓中国市场的国外奢侈品牌、公关、媒体甚至是手机前的普通网友,这一事件中值得总结的内容有很多。

回顾我们的全程报道:
2018.11.19 《去年的亏还没吃够,Dolce & Gabbana 上海大秀宣传短片又惹争议》
2018.11.21 《文化冲突变成实锤辱华,Dolce & Gabbana 上海大秀临时取消全程实录》
2018.11.23 《今日消费资讯:多个电商平台下架 Dolce & Gabbana》

事发两天后(11 月 23 日下午),Dolce & Gabbana 在微博上发布了道歉视频,两位品牌创始人兼创意总监共同出面,两个视频分别配了中英文字幕,但网友发现道歉视频并没有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发布,“DG 道歉没有发在海外账号”又很快上了热搜,几个小时后,道歉视频才最终在全网发布。

品牌在 Instagram、Facebook、Twitter 上也发布了致歉声明

两位最后用中文说了“对不起”

11 月 21 日事情发生之后品牌发布了两份声明,但都没有道歉,随着上海大秀取消、国内电商平台下架品牌产品、国外电商平台也在多个市场做了下架处理,Dolce & Gabbana 才顶不住压力出来道歉,而道歉本身也是推一步才走一步。一句玩笑话,甚至天府事变、BVL、红花会等国内嘻哈团队的 diss 单曲都比品牌的道歉来得快。

品牌此前发布的两条声明

Dolce & Gabbana 这次把事情惹得这么大,原因主要是两方面的。首先这事对于 Dolce & Gabbana 来说可以总结为常在河边走,总是要湿脚的。这不是 Stefano Gabbana 第一次如此口无遮拦了,他在社交媒体上骂过 Selena Gomez 丑,曾公开反对同性恋成为父母,而品牌也曾被质疑存在种族歧视的设计;品牌和米兰时装周主办方意大利国家时装商会、意大利版《VOGUE》等媒体、多位时尚评论员、不少时尚博主的关系也很僵。

此前这些事件都没有引发太大的公关危机,从某种程度上也让 Dolce & Gabbana 更膨胀了。而品牌类似的自我狂欢、膨胀的心态,从设计和营销策略上也都有体现。

Dolce & Gabbana 的设计和办秀模式都是简单粗暴式的浮夸,你所见到的就是全部,背后没有故事、没有态度。就像唐霜在评论品牌“摧毁米兰”的营销活动时所说的:“他们可不是庞克,这里庆祝的也不是青春,而是特权、财富和阶层。”这看似和品牌这次爆发的辱华危机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本质上都是价值观的问题

拍摄于纽约街头的品牌 2018 秋冬系列广告大片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绝大多数奢侈品牌身上问题并不会如此极端地存在,毕竟像这样设计师又是创始人又是老板的还是在少数。但这次事件中文化差异层面的问题也是给众多奢侈品牌的提醒——在加速抢占中国市场的过程中,不能一厢情愿。比如都在争着推出中国新年限定款、七夕限定款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更加注重通过设计来和消费者沟通?完全无视当下国人审美和情感、没有对传统文化地深入了解,翻来覆去简单粗暴地运用传统元素,很容易引发反感。

对于试图在中国市场抢一块大蛋糕的品牌来说,除了设计师,管理者们也应该改变站在外国人的角度看中国的思路,增加和中国媒体和消费者的沟通,也要多重视本土团队的建议。

至于 Dolce & Gabbana 辱华事件的后果,这是网络上很多人最关注、最较真的点(这种想法是否存在问题可能也是大家需要反省的),短期来说后果必然是巨大的,至少这场秀取消所造成的损失就很夸张了,再算上全民抵制热以及各大电商平台的下架处理,对于品牌而言短期内会遭受惨痛的损失。而至于长期的影响,是很难预测的。Dolce & Gabbana 会错过奢侈品牌在中国分蛋糕最重要的时期,很可能会被迫改变品牌的全球战略布局。

最后想说的是,并非是谁的拳头越硬越能赢得尊重,急于证明的心态,恰恰也暴露了问题。而至于抵制与否,选择的自由应该在每个人手中。

评论提交成功!通过后将出现在下方评论区。
1 条评论
匿名用户

从截图也能看出来 俩人一直在看提词器 让人不得不怀疑其真心

2018年11月26日 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