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不太好的电影暑期档让那些打算捞一笔的保底发行们都吃了大亏

陶慧姝 // 2016年8月12日 19:41

如果最近稍微关注过暑期档的票房动态,那么对“保底”这个词应该不会太陌生。“保底”和它背后宣发、票房之间的小门道正在浮出水面,被越来越多的普通观众所熟知。

“保底”其实应该是“保底发行”,原本是发行方和制片方中间的事情,如果一部片子有所谓的“大 ip”或者重磅演员参演、话题足够、看上去有比较市场竞争力的话,发行方就会对它进行一个初步的市场预估,然后向制片方开出一个票房承诺,这就是“底”。

而有了“底”作保证之后,发行方就要开始尽可能地去推这部片子,以期它在票房上能有不错的成绩。如果票房没有达到保底的数字,那么发行方也要按照承诺的数字来给制片方分账;如果票房超过了“底”,那么发行方和制片方就会按照协议中所列出的比例来分成。

依照过往的惯例,一部电影的总票房由制片方(含发行方)、影院(含原先)所组成,当中还要包括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和一定的税费。2008 年底,国家广电总决电影局曾经出台过一份文件《关于调整国产影片分帐比例的指导性意见》,以这份文件作参考,制片方分账原则性不超过 43%,发行方的收入则是制片方分账中的 10% 左右。如果用保底的方式来做影片,超过了保底数字,发行方能拿到的比例就会超出惯例数字,与其稳打稳扎不如冒险求生,这也是如今保底兴盛的原因之一。

周星驰在今年春节那部《美人鱼》当时就签了高额的保底协议,不过最后票房大爆,也让发行公司稳赚了一笔。不过这始终是一个个例,“保底发行”的性质更像是对赌,赌赢了就“你好我好大家好”,赌输了的话吃亏的也就是发行公司。但在制片方来看,对这种做法当然是欢迎的。

不过不是每部片子都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前面也说了,能让发行方付出“血本”去争取的往往都是那些看起来很有“卖相”的电影。最新的消息是关于吴京的《战狼 2》的。《战狼 1》作为一部讲述中国当代特种部队战士的动作电影,全片演员阵容没有所谓的“人气偶像”,上映时间也刚好撞上了清明档期,却一路收获了 5.4 亿票房,因此《战狼 2》在还没开机的时候就拿到了北京文化公司给出的 8 亿元保底票房方案。

今年的暑期档在开始之前感觉比去年更加喧闹,但真的经历过半却不难发现表现并不突出。去年出于“票补”、档期安排凑巧和影片内容本身合家欢等原因,市场收益让不少人觉得暑期档就是高收的代名词,加上去年《大圣归来》2 亿保底却拿到近 9.6 亿元、《美人鱼》保底 20 亿最终收获了 33 亿多元的先例,让发行公司们对“保底发行”产生了盲目的自信。

唐德电影的《绝地逃亡》就签了保底票房 10 亿元的协议,如果最终电影票房没有达到 10 亿,那么唐德电影会按照 10 亿元的保底金额扣除相应的基金、税费、院线分账、中影数字管理费、 IMAX 发行佣金、华夏数字发行佣金、发行费,最终从发行商处拿到 3 亿元人民币的保底收入。超出 10 亿元单没到 12 亿元的话,超过的部分按照唐德电影 7 成、合同方 3 成的比例来分;超过 12 亿元不到 14 亿元的话,超出金额对半分账;超过 14 亿元以上的,超出金额就按照唐德电影 30%、发行方 70% 的比例来分账。

成龙主演的《绝地逃亡》是 7 月 21 日上映的,到现在 8 月已进中旬,前后还不断有大制作影片上映的情况下已经很难再有更多票房突破了。而此时它的票房仅为 8.8 亿元,虽然领跑了整个七月暑期档的票房成绩,但对于发行商们所签订的保底数字来说还远远不够。

当然像唐德电影这样敢把保底协议给公告出来的出品方并不在多数,更多电影之间的保底数字都只是业内私下流传开来的。《盗墓笔记》电影版保底 10 亿元人民币,就现在的票房成绩看来,它是最有可能让发行商赚回来的。《致青春 2》、《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等电影的表现则会让发行商们伤透脑筋。

为了能让电影票房尽量贴近保底数字,发行方往往会在宣传上使出各种手段,除了普通观众可见的各种物料宣发和宣传通稿、软文推荐之外,对待媒体也格外用心。也会出现发行公司联合出手共推一部片子的情况,距离当然还是周星驰的《美人鱼》了,它出动了中影北京电影发行分公司、和和影业、联瑞影业、星美影视发行公司和龙腾艺都影视 5 家发行公司一起出动,最终的效果也相当令人满意。

只是随着越来越多电影都这么玩,总会有一些“坏水”出现。《叶问 3》就出现了“自己给自己保底”的极端案例,引发的争论和结果也难以偿失。保底的出现让资本和影视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但短期之内观众们还看不到明显的区别和厉害。

评论提交成功!通过后将出现在下方评论区。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