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辑(上):肢解、回顾与现代性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1979 年脱胎于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著名的威尼斯双年展。在长达近两年的筹备之后,2014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于 6 月 7 日揭幕,65 个参展国及设计单位在这里浓缩出建筑——这一人类文明发展结晶的演变过程。接下来,我们将从本届建筑双年展的主题出发,带大家一览其精华。 


建筑设计明星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担当起第 14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策展人一职,他也用上比其他策展人多一倍的时间(通常策展时间为一年)来酝酿构想。Fundamentals(本源)——库哈斯为本届双年展筹划的主题,决心割断与当代建筑的关系,回顾逝去的过往,包括那些未来建筑应该重新振兴的基本特质。

延伸阅读:方振宁撰文《库哈斯策展的策略与战术》(原文载于《艺术中国》)

在 Fundamentals(本源)主题下,三个独立策划而又彼此关联的展览:Monditalia(意大利的宏远图景)、Elements of Architecture(建筑的元素)以及 Absorbing Modernity 1914-2014(吸收现代性:1914-2014)构成了整个双年展的全貌。 

1. Monditalia(意大利的宏远图景)

坐落于军械库(Arsenale)的 Monditalia 展区门口安装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灯光装置。库哈斯在横跨 20 米长的木制结构上,铺排了上万个彩色玻璃灯泡以及 15 公斤重的施华洛世奇水晶。跨入这个璀璨夺目的大门,里面呈现的是库哈斯的勃勃雄心,他试图构架起意大利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其表现方式并非局限于艺术和建筑,甚至还有舞蹈、音乐、戏剧和电影……


2. Elements of Architecture(建筑的元素)

在这个展区里,你目所能及的仅是建筑的片段。库哈斯将建筑重新拆解,门即是门、窗即是窗、屋顶便是屋顶……但这些曾经用来注解时代的基本元素,却在现代被滥用。设计师在钢筋与混凝土筑成的框架外裱上所谓风格,开发商、政客和消费者们或乐见其成,或被这假饰的繁荣所蒙蔽。可以说,深知这一点的库哈斯将绿园城堡的中央展厅,变成暗含嘲讽、肢解建筑的一个试验场。

▲由 Galileo Chini 设计建造于 1909 年的展馆穹顶与一个故意裸露出管道的现代吊顶形成对比。

▲厕所马桶发展史。

▲十八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小便池。

▲不管出现多少新技术,一百年前设计的“自动扶梯”装置的工作原理没有变过。

▲等待机场安检的人物群像呈现出“门”这个概念。

▲收集自中国、印度、意大利建筑中的门把手,还有以 1:1 比例呈现的各民族建筑中的门。


3. Absorbing Modernity 1914-2014(吸收现代性:1914-2014)

在 1914 年的时空语境中,谈论“中国”建筑、“瑞士”建筑、“印度”建筑才是有意义的。一百年后的今天,经过战争、不同政治意识形态的变迁、国际化建筑潮流的洗礼,个人潜能、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技术发展……这些曾经影响建筑的元素,已经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被互换,民族身份似乎已经牺牲,取而代之的便是“现代性”。

库哈斯以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开启现代全球化开端的时间点,一改往年国家馆自主选题的策展方式,要求各参展国家馆在《吸收现代性:1914-2014》命题下,消除“国家”特征,呈现出其一百年来现代化进程中的建筑演变。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就将带来韩国、法国、德国三个国家馆的详细介绍,看看策展人是如何在这统一命题下是如何发挥出不同的。 


韩国馆——韩半岛乌瞰图

在艺术中,政治隔阂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是最流行、也是最容易攫取眼球的题材。韩国馆中并没有炫目的展陈技术及视觉效果,却是以韩朝两国——这两个最亲密也是最遥远的同宗兄弟——在过去 100 年间的建筑历史总结,获得评审团高度评价,并由此夺得最佳国家馆金狮奖。

相关报道:《2014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前日开幕,韩国馆荣获金狮奖》

总策展人曹敏硕在获奖感言中提到:“通过展览使人们认识到:过去以韩朝分裂为主题的作品获奖而为此感到高兴本身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并令人们想起我们曾经如何看待在虚拟世界里韩朝之间的隔阂”。据悉,韩国还曾多次试探朝方能否共同赴展,尽管最终未能如愿,但韩方为此做出的对话努力仍值得赞扬。


法国馆——现代性:承诺还是威胁

比起探讨严肃政治主题的韩国馆,法国馆的诉求则更专注在建筑本身。以“现代性:承诺还是威胁”为题划分的三大展区,均在探讨及阐述现代主义建筑为居住者及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展馆核心的一座别墅模型来自雅克·塔蒂拍摄于 1958 年的喜剧电影《我的舅舅》中的摩登建筑,以 1:10 的比例将建筑师 Jacques Lagrange 的设计草图模型化。策展人利用电影语言来探讨现代高科技与人之间的隔阂,而这座建筑也成为传递主题的最好载体。

▲Jacques Lagrange 设计的建筑草图。

▲右图为雅克·塔蒂《我的舅舅》电影中的场景。

法国馆第二个展区是关于 Jean Prouvé 的作品研究,这位领军高技派(High-Tech)大旗的跨界设计师对形式主义嗤之以鼻,喜以最诚实的方式进行设计,并希望透过艺术价值与工业机械的紧密合作来服务社会。展区中的多面金属幕墙,正是 Jean Prouvé 在基础结构与实验材料方向的成果展示,这些结构也成为法国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代性”引申的下一个展区,便是反思法国郊区社会住房引发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些曾被寄望于“推动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乌托邦社区,因为中产阶级迁回城市,令遗留在此的第二代移民与城内形成生活圈层的隔离,2005 年爆发的巴黎骚乱便是其中表现之一。展区中统一、单调的住宅模型正是呈现了这一地区的生活形态。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社会融入政策”,但贫困和歧视仍旧存在。


德国馆——日耳曼尼亚的平房

同样是带有政治寓意的处理手法,瑞士设计师兼策展人 Alex Lehnerer 与 Savva Ciriacidis 则将东德时期修建的前联邦总理府(Kanzlerbungalow)搬进威尼斯贾尔迪尼的德国国家馆中,让民主与独裁两种政治形态来了一场平起平坐的建筑对话。

前联邦总理府是一栋位于波恩的平顶单层别墅,由建筑师 Sep Ruf 在 1964 设计完成,现代主义风格打造的空间曾是上演德国政治风云的重要场所。而德国馆曾在 1938 年被纳粹改建,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这里密谋侵略,不光彩的历史背景也在前些年引发了一场不小的拆除风波。

▲位于德国波恩的前联邦总理府(Kanzlerbungalow)实景。

▲前联邦总理府(Kanzlerbungalow)历史图片。

正如法兰克福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 Gaensheimer 所说:“我们不能通过拆除一座建筑来改变已发生的历史,但是我们可以保留它,警告后人让历史不要重演”。显而易见的,设计师的本意就是要制造冲突,德国馆高大宏伟的方形柱子及大理石地板,与内部温馨的居家壁炉和木质天花板形成强烈对比。这场空间“蒙太奇”所代表的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同时也将引申至深远的未来。


“在几个歌颂当代的双年展后,本源将以历史为焦点,探讨所有建筑师使用的各种必要建筑元素如门、地板、天花等,以及民族建筑在过去百年的进化。在中央展厅、军械库和国家馆里,我们将以三个互补的表现形式追本溯源:尽管建筑的基本元素的多样性如今似乎已被耗尽,这次回顾却能为此带来崭新的理解。”——雷姆·库哈斯试图传递的这席对话,究竟对建筑师个体及芸芸大众是否起到教化作用,一切都有待未来表述。

在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除了以上三大主题展览之外,还有众多设计师单位以及品牌也带来自己对建筑、空间关系的理解与再思考。而我们也将在第二部分里集中报道中国在本次双年展上的表现,来看看 21 世纪的中国以及中国设计师,究竟能对当今的建筑世界产生何种影响。

评论提交成功!通过后将出现在下方评论区。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