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山寨”二字,普通人或许还会拿来开个玩笑,而设计师们却只有无奈苦笑——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原创作品被仿冒和抄袭。但是粗暴地制止抄袭,对设计本身是一种阻碍和限制。当我们正在不断完善版权制度,希望摆脱“山寨大国”的阴影时,一些设计师却从负面的抄袭现象里看到了积极的因素,希望创建一个更开放的设计体系——“开放式原创”的概念由此而来。
这些来自中国与荷兰的设计师们聚集在一起,大胆挑战“原创”二字的传统定义。他们以中餐馆为概念原型,通过“山寨”的方式,将自己的思考融入产品的“再设计”中。
经过一年的创作,由广州 HI 百货与荷兰 Droog Design 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开放式原创——生活设计展”终于在 3 月 9 日亮相 HI 百货。实验室此次也受邀参加了开幕论坛及开幕式,倾听设计师们对于“原创”二字的态度与看法,并近距离感受这些作品和它们包含的思考。
关于Droog
Droog 创立于 1993 年,并在当年的米兰国际家具展上初绽头角。他们主张简单直接地表达出清晰且新颖的概念,同时直奔实用的主题,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最具革命精神的一个设计组织,并让荷兰在世界设计版图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实验室记者同学提早到了展览现场,先带着大家四处逛逛吧。
▲此次展览的空间设计来自设计师冯国安,别出心裁地将展台从店内延伸到店外,仿佛一场“没有围墙的展览”。
▲店内的展台,店外的延伸展台与玻璃上的倒影交汇在一起,产生奇妙的视觉效果。
▲展览正式开始前,工作人员正在安装展品。
开幕论坛:反思原创,感悟生活
下午两点半,“开放式原创——设计生活论坛”正式开始。来自中荷双方的知名设计师们,围绕着原创设计、拷贝设计、山寨产品如何影响人们生活这个话题进行交流。
论坛的第一个话题为“开放与原创”,在清华大学视觉传达系副主任李德庚的主持下,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设计师们各抒己见,表达了对于“原创”和“山寨”的态度,探讨开放式设计平台的可能性。
▲第一排左起:独立时装设计师张达、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冯峰、产品设计师张雷;第二排左起:URBANUS 建筑设计师刘晓都、荷兰 Studio Droog 设计师 Rachel Harding、清华大学视觉传达系副主任李德庚
在谈话中,设计师们对“原创”二字的意义进行了质疑。“原创”其实是一种时间上的先后概念,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设计却不能简单的以时间的起止去衡量。在信息与资源都极其开放的时代,“原创”的定义已然被更新——完全封闭的保护体制,让设计师们坚守自己的创作孤岛,对设计领域的发展来说实际上是一种阻碍。正如中国古代的很多精美的传统工艺,只在家族内部代代相传,这种封闭的观念最终形成了技术断代,导致技艺失传。
而设计师们也谈到了对“山寨”现象的看法。单纯以盈利为目的并对原创者造成伤害的抄袭应该受到谴责。而另一方面,加入了设计师新思考和新理念的“山寨”行为却是一种奇妙的创造力。或许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分享模式”和一个“全新的回馈方式”,建立一个开放的创作平台:在这里,设计师们能够互相启发与借鉴,并给原创者提供相应的利益分成。这样的模式听起来有些理想化,不过也是一个大胆有趣的发展方向呢。
论坛的后半部分的主题为“物品与生活方式”,荷兰设计师 Richard Hutten、荷兰 Droog 工作室总监 Machiel Brautigam、半木品牌创始人吕永中以及生活方式美学家欧阳应霁参与了讨论。
▲第一排:Richard Hutten、吕永中;第二排:Machiel Brautigam、欧阳应霁
在谈话中,设计师们表达了自己对设计与生活方式的看法。在中国,或许可以穿戴在身上的时尚才是身份的象征;而在西方,家里的装饰、室内设计的品味则是他们身份的象征。我们看到设计已经慢慢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而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理想生活”吧。
论坛的最后,设计师 Richard Hutten 也给了还在奋斗中的设计师们许多鼓励和建议:“创造力就像是肌肉,只有通过不断的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让设计更有力量和生命力。将设计作为一种职业,本身是一件严肃的事,如果只抱着玩玩而已的心态,注定只能是一个玩家,离“职业设计师”的距离很远。”
“山寨的山寨品”——开放式原创的无限可能
经过了那么多的关于“原创”与“山寨”的讨论与思考,设计师们最终创作出来的作品又会是怎么样的呢?走进展区,如同走进一家极富“中国特色”的中餐馆:酒瓶茶具、桌椅板凳、花瓶灯具应有尽有。这些以“山寨”中国传统设计为手段,结合了设计师个人理念而产生的“山寨品”,看上去一本正经,又透露着十足的幽默感。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吧。
▲香港设计师又一山人的作品“醉花”,由 3D 打印制作。“山寨”了茅台酒瓶等传统的酒瓶设计。
▲设计师 Stanley Wong 的作品“跑马灯”,将中国古代的跑马灯与西方现代的 Disco 灯结合在一起。
▲“半个花瓶”,同样来自设计师 Stanley Wong,采用 3D 打印技术完成。
▲“山寨”的玻璃灯笼。
▲“山寨”的大排档,来自 URBANUS 建筑设计团队。
▲设计师 Stanley Wong 的“堆积灯”。(就是开场之前工作人员还在组装的那一个啦)
▲设计师 Richard Hutten 的作品“带柄茶壶”,采用 3D 打印制作。对模仿的原型进行了更为夸张的处理,显得很有现代感。
▲同样来自 Richard Hutten 的茶壶设计。壶嘴与手柄四面对称,极富幽默感的一个改造。
▲Droog 工作室的流苏提灯,以中国传统灯笼为“抄袭”对象。
▲Richard Hutten 的“软型明式椅”,取明代家具硬朗优雅的形态,而又加上对于座椅舒适度的思考,让它看起来更为柔软而富有亲和力。
▲“没有椅子的椅子”来自香港设计师又一山人,同样是以明代家具为“山寨”的对象。
▲又一件 Richard Hutten 的作品。
▲Droog 工作室的茶壶餐具组。
▲Droog 工作室的“鱼餐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作品。在荷兰,许多中餐馆里都有鱼缸,而 Droog 对于这个现象进行了“使用对象”的转换:将供人使用的餐馆换成了供鱼使用的餐馆。如果说其他的“山寨”只是在形式上加以变化和区别,这个“鱼餐馆”便是从使用对象上进行思考,充分展现出“开放式原创”的内涵。
▲Droog 工作室的套装花瓶仿造了清代传统花瓶的外形,而在色彩上进行了全新的尝试。
每一件展品的旁边都有将“山寨”对象的照片与文字说明放在一起,也算是对于这些设计的尊敬吧。而通过这些经过“再设计”的作品,我们仿佛更能体会到“开放式原创”这一概念的含义。设计并不是一个孤岛:它包容着人们独特的观点与审美,又在此基础上滋生出更多的思索与感悟。没有绝对的“原创”,亦没有绝对的“山寨”。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以借鉴为手段,融入全新的思考,或许也能开辟一片全新的设计领域。
条评论
不错,全是开放式的原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