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o Z 与五大模块上手体验:自由组合带来更多玩法,改变了现在也定义了未来

吴诗源 // 2016年10月11日 13:28

从今年年中联想在旧金山的第二届 Tech World 上正式介绍这款产品,到 9 月初正式面向大陆市场发布 Moto Z,这中间隔了三个月。这三个月当中,有联想移动业务的高管们下到各地去与媒体记者们面对面沟通这样的积极工作,也有 Google 放弃 Project Ara 模块手机项目这个不太好的信号,而最终,这款算得上是联想移动业务今年唯一的一款旗舰产品顺利登陆市场,并把模块化手机真正带到了更多用户面前。

事实上截止到目前来看,Moto Z 的销量还相当不错(从渠道和内部的消息虽然无法公布具体数字,但都给出了非常正面的回应,“比预计的要好”)——相对于 Moto 品牌之前的产品销量而言,Moto Z 在全球市场成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爆点。而无论是联想方面的强力宣传、同一价位上缺乏竞争对手,还是产品本身设计和配置的吸引力,当然也包括别家品牌电池门这样的风波,这些加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完整的 Moto Z。

Moto Z 和五款模块在产品上市之后的第一时间来到编辑部,接下来我们来讲讲开箱和上手全过程,以及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的感受。

极致纤薄加上对左右对称强烈的追求——工程师文化下的真诚设计

从包装开始产品的特色就在被尽可能的强调,除了正面的“全网通”和“支持 Moto Mods”字样(看起来未来凡是支持模块的产品都会备注这个信息),背面的信息量更是丰富,在 Moto Mods 模块、5.5 英寸 2K 分辨率显示屏、64GB 存储空间和 4GB 内存以及高通骁龙 820 方案这四个配置上的主要特色之外,最抢眼的就是四个模块了(值得一提的是,哈苏模块并没做在包装上,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摩范 - 背壳模块”Moto Style Shell)。

开箱,最上层的 Moto Z 下面物件不少,除了必要的文本资料之外,包括保护壳、充电器、数据线、耳麦、卡针等一应俱全。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一些小细节,因为 Moto Z 已经省去了 3.5mm 耳机插孔,机身整体只有一个 USB type-C 插槽,但 Moto 方面还没有更新耳机,所以是通过传统耳机搭配转接头来实现。

另外 Moto Z 提供的原装充电器是适配器和线缆一体的,这是为了支持 Moto 自家的涡轮快充,它提供的是 5V/3A 的 15W 快充,这对于充电效率的好处不言而喻。因为并非是高通的 QC 标准,不用自家充电器的话充电时间会受限——不过包装当中还是专门单独给了一条 USB / USB type-C 数据线,除了有线连接传输数据,作为备用的充电方案也 OK。

正如发布会以及之前我们多次把 Moto Z 拿在手里的感觉一样,薄,真的非常薄,5.2mm 的厚度加上背面纯平设计,拿在手里跟刀片一样的感觉——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当年的“刀锋”V3。按说市面上来看,7.1mm 厚的 iPhone 7 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但相比之下 Moto Z 能在这个基础还能薄上将近 30%,这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拿在手上的感觉差异也相当明显。

虽然现在市面上的手机越做越像,特别是正面基本搞得都一样了,但 Moto Z 还是给出了明显的不同——正方形的指纹识别区域、“moto”字样放在屏幕和指纹识别区之间,顶部有面积异常宽大的电话听筒,两边还有前置闪光灯和前置摄像头……Moto Z 的整体都充满着工程师的气质:诚恳且实在、拥有自己的一套思路。我们或许不太好用“优美”来形容,但它整体均衡,左右对称(甚至包括顶部的“白条”和底部),时间长了居然觉得相当耐看。

Moto Z 目前上市的就是“流金黑”这一个版本,在金色的金属中框下,机身的背面有更多看点——仍然是严格的左右对称设计。上方突起的镜头部分带来了一些争议——这可比大家封为笑谈的 iPhone 的突起镜头还要直接——我们可以理解为它的背后是用了 Moto Z 极纤薄的机身来进行了交换,以及,在随后搭配 Moto Mods 时,突出的镜头位置不再成为问题,契合到每个模块留出来的圆形槽当中,反倒有种强迫症得到满足的快感。

Moto Z 底部的 16 个金色触点、一个凹槽和一个金属条加在一起承载了机器最核心的卖点功能——和 Moto Mods 模块进行连接。考虑到模块化设计是 Moto 这条产品线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长期规划,现有的模块也需要继续沿用,未来我们还能看到更多背部纯平、下方带这么一堆触点的产品设计(我们同时拿到的 Moto Z Play 自然也是如此)。

硬件配置完善,全面更新的 UI 为整体体验保驾护航

从 Moto 品牌重返手机市场以来,UI 一直是个问题,Moto X 和后续的 Moto X Pro、Moto G 等虽然强调完全是 Android 原生界面,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要完全原生在中国就不可能正常使用,而针对中国市场进行的优化虽然找回一些基本功能,但又和本身号称的“原生界面”背道而驰。相比之下,联想自家手机产品线最近两年在 UI 方面倒是突飞猛进,此前的乐檬系列(VIBE UI)、现在的 ZUK(ZUI)都很有自己的思路,用户口碑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Moto Z 实际上是在 Android 6.0.1 Marshmallow 的基础上整合了 VIBE UI 界面,联想自家的 UI 团队负责了这个部分,这让 Moto Z 界面兼具了此前 Moto 系列的大气(就界面风格来说我自己倒一直很喜欢 Moto X 和 Moto G 的体验),同时功能的完善度、运行效率、节电乃至各种适合国人使用的细节有了很好的兼顾。如果说 Moto Mods 是在功能上一次巨大革新,Moto Z 的 UI 相比之前 Moto 系列的改变程度丝毫不逊于前者。

操作 Moto Z 的过程还是相当愉悦的,除了我们熟悉的多任务管理、下拉菜单栏,包括熄屏状态下用手在屏幕上方晃一下就能看到当前时间这样的细节都是 Moto 给我们留下的好印象,此外在 Moto Z 上我们还可以设置各种手势和语音操作,比如在来电时手机翻转正面朝下即为切换静音、快速翻转两下则是快速启动相机、捏着手机切两下就能开关闪光灯(电筒功能)等等,习惯之后真是非常方便。

另外专门说说指纹。虽然识别区域做成了不太常见的方形,并且只能触摸并不是物理按键,但如果设置好且习惯之后,这个部分还是非常好用的,识别迅速——官方号称 0.09 秒解锁,实际使用基本做到秒开就对了。需要提醒的是它可以关联支付宝秒付,触摸后直接进入支付宝付款界面,不习惯的话关掉就好。另外我们还可以设置亮屏情况下触摸指纹识别区域完成熄屏(还可以设置双击屏幕即为熄屏)。

无论功能是大是小,Moto Z 上流畅体验的实现都得益于它的配置,只看安兔兔的话它跑出的 13 万分不算高,但均衡很重要,目前上市的 Moto Z 只提供了一种配置:高通骁龙 820 方案、64GB 存储和 4GB 运行内存,同时还有 5.5 英寸 2K 分辨率的 AMOLED 显示屏、后置 1300 万像素带光学防抖的镜头、500 万像素前置广角镜头以及一应俱全的传感器,同时虽然机身纤薄,但电池容量仍然有 2600mAh,正常使用接近一天,当然,如果搭配内置 2220mAh 的“摩电 - 电池模块”,加一起正常使用到第二天晚些时候基本没问题。

真正的体验与价值,在于和 Moto Mods 连接之后……

“啪嗒一声”,把手机和 Moto Mods 模块连接,然后手机得到模块提供的功能——或是新增功能,或是体验增强,或者只是单纯的个性化、给使用换个口味,这是 Moto Z、Moto Z Play 以及未来支持 Moto Mods 模块的产品们致力于给用户带来的体验。换句话说,只有搭配这些模块,手机本身具备的潜力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

在 9 月的发布会上,联想方面共为 Moto Z 带来了五款模块,分别是“摩音 - JBL 扬声器模块”、“摩影 - 投影模块”、“摩电 - 电池模块”、“摩眼 - 哈苏摄影模块 HASSELBLAD TRUE ZOOM”以及“摩范 - 背壳模块”,其中“摩范 - 背壳模块”代表的是一大类产品——不具备任何功能,只是单纯的贴合手机背面,有不同的材质和设计来体现个性化。Moto Mods 支持第三方加入,联想实际上希望建立这样一个生态系统来进一步拓展产品的应用可能。

“摩音 - JBL 扬声器模块”通过两个直径 27mm 的单元组成立体声扬声器系统,在手机正常播放时只要贴合模块,音频就即时自动通过这个模块来播放。同时它提供了一个支架让 Moto Z 加模块可以横向放置,这样看剧什么的就没问题了。它本身也内置了 1000mAh 的模块,播放音乐时是用自己的电而不是手机的电,并通过自带的 type-C 端口充电。

不仅可以迅速让手机音乐的效果提高不止一个档次,“摩音 - JBL 扬声器模块”还能实现电话会议的功能,在我们的体验当中,距离一两米之外的通话完全无障碍,小型会议室里面足够使用了。

和扬声器模块满足听觉对应的,“摩影 - 投影模块”可以为用户带来视觉上不同感受。它用一个并不大的体型来实现最大到 70 英寸的投影画面,同时它还提供了投影支架,使用当中支持自动倾斜校正,并通过单独内置的 1100mAh 电池,这块电池能提供到 60 分钟左右的播放时间。

参数上看,“摩影 - 投影模块”具备 480p 分辨率、50 流明亮度和 10000 小时灯泡寿命,这对于一款便携设备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组合,在实际使用当中感受也是显而易见的,整面墙都成为屏幕,算上轻巧便携,不管有没有专门的投影仪,“摩影 - 投影模块”都可以在很多情况下派上用场——并且你还可以投影到天花板上,在睡觉前躺床上再多看一集美剧。

和“摩音 - JBL 扬声器模块”一样,“摩影 - 投影模块”同样需要单独充电,工作时它内置的风扇会持续工作,发热明显,我们会建议用一段时间休息一下。另外我们还建议准备好扬声器,或是有线连接或者通过蓝牙无线连接,如果是窝在沙发里用投影模块看大片的话,音频只靠手机本身的扬声器还是有点不给劲呐。

相比其它都以娱乐为目的的 Moto Mods 模块,“摩电 - 电池模块”显得更加“刚需”一些,为手机增加 2000mAh 多容量的电池,基本上让手机使用时间提升了一倍,这对于很多没办法为手机频繁充电的人群来说太实在了。不过相比扬声器和投影仪可以单独充电,“摩电 - 电池模块”只能吸附在手机上通过手机充电来进行,这略显麻烦,并且相比 Moto Z 可以靠快充很快满电,电池模块输入功率就相对一般了。

不过无论如何,这还是比随时带个移动电源要方便多了,选择这个模块的用户很大可能随时都会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用。这是和配件厂商 INCIPIO 的合作产品(Skullcandy 骷髅头耳机、Griffin 等品牌都属于 INCIPIO 集团)。

模块当中,“摩眼 - 哈苏摄影模块 HASSELBLAD TRUE ZOOM”算是焦点中的焦点,它在更早时候就被各种小道消息传播,也是联想方面一直捂着在发布会之前不让正式曝光的模块。在徕卡、蔡司等品牌纷纷亮相在移动设备上之后,同样类似上古大神级别的专业影像品牌也不多了。

拿在手上的哈苏模块无论是单独的模块还是和 Moto Z 组合到一起,感受都相当好,专门的手柄设计加上软胶材质有着极佳的握持手感,氙气闪光灯、专门的两段式物理快门键以及变焦杆,乃至一个“H”字样的 logo 都很能让人找到感觉,金色的快门键并不只是契合 Moto Z 用的金色,这其实是哈苏 H6D、X1D 等中画幅相机的细节特征之一——“只给懂的人”,这也挺好。

“摩眼 - 哈苏摄影模块 HASSELBLAD TRUE ZOOM”用的是 1200 万像素 BSI CMOS 传感器,1/2.3 英寸的传感器尺寸引来一些了一些关于“大底”和“高像素”的争议(事实上“大底”不代表画面一定好,高像素需要和传感器匹配,另外相机优化调校占的比重更大),而从官方的角度,等效 25-250mm 焦段的 10 倍光学变焦镜头被更大程度的强调,这给手机拍摄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

搭配哈苏模块之后,我们在 Moto Z 上的拍摄体验实际上和专业相机没有区别,同样的“按一半对焦、全部按下去完成拍摄”、变焦杆进行拉近或者推远,另外 5cm 微距、专业模式下各种选项一应俱全……更重要的是它让拍摄之后的分享变得非常简单,现在多少拍摄不就是为了最后发个微博和朋友圈嘛(如果你要导出,联想自家的“茄子快传”应用已经成为现在设备间传文件最好的助手之一了)。

我们用它来拍了不少照片,需要提醒的是,所有照片都是在成都标志性的灰蒙蒙的天空下完成的,同时它们为后期调色和处理也留出了很大的空间(以下图片均为原图尺寸缩小,质量因控制上传文件体积而有衰减。此外未做任何色彩上处理)。

当然,如果你什么功能模块都不想要,配一块纯粹的背壳模块也可以,加上“摩范 - 背壳模块”的 Moto Z 仍然保持了纤薄的体型,不同的背壳材质、工艺也是有得选的。常换常新,相比只能用保护套带来新意,Moto Z 可以从机器本身就持续带来新意,这也是模块化手机的意义所在吧。

它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一些玩法与认知

Moto Z 用了半个多月,很多此前的印象有了不少的改变,比如包括外观在内显得更容易接受,一些操作在习惯 UI 以及各种设置之后开始变得轻松写意。模块的切换看自己的需要,甚至每天选择一两个模块带着出门,感觉跟出门前选择今天要打的领带或者要戴的表一样——如果你不至于有严重的选择困难症的话,即便有,那倒也是幸福的烦恼。

除此之外,Moto Z 本身在流畅度、电池时间、拍摄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也非常可靠,包括通话质量这些几乎已经被我们所忽略的部分,在这些方面底蕴深厚的 Moto 也能时刻提醒着我们这才是通讯工具最本质的东西。

此前公布价格时,Moto Z 的单机价格不到 4000 元,是比不少关注者预期的价格还要低的,而同时我们还可以选择 3299 元的 Moto Z Play——它的 5.5 英寸屏幕是 1080p 全高清分辨率,机身厚 6.9mm,厚了一点点但续航时间增加到 36 个小时,同样支持 Moto Mods 模块,综合竞争力不比 Moto Z 差。在联想未来要推进的 Moto 和 ZUK 两条线当中,定位高端商务人群的 Moto 在价格上还是给出了诚意。

同场加映:和 Moto Z 各有特色的 Moto Z Play——严格意义上说 Moto Z Play 并不算前者的简化版。

我们当然也绕不过去 Moto Mods 模块会产生更多开销这样的话题,不过目前的市场情况似乎站在对 Moto 有利的一方。从我们目前的了解情况来看,线下渠道的模块销售“情况良好”,因为“买了 Moto Z 的话总还是会买点模块的”,甚至让人意外的是恰恰是最贵的俩模块——投影和哈苏模块卖得最好,“一到就没了,要抢”。

同时相比同类产品来说——事实上没什么竞争对手——LG 的 G5 也采用了模块化的概念,不过异常麻烦,需要关机、开盖、取电池、装入模块这个过程,很难想象普通用户会真的这么玩。Moto Z 的意义在于它让模块化手机从概念真正成为大众可使用的消费品,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这会是 Moto 系列将要贯彻的方向,现在对 Moto Mods 模块的投入还将有更长的生命周期,也许明年后面我们换掉 Moto Z,还可以在下一代、下几代产品继续使用 Moto Mods 模块。

在我们看来,Moto Z 难得的一点是它既是一款当下完全可以拥有的中高端价位的实力机型,同时又是手机行业难得的一次真正的大革新。先行者总是会遇到更大的障碍,但看起来联想带着吸收进来的 Moto 团队在这方面做得还不错。往大了说,Moto Z 正肩负着要拉动联想手机回到正确轨道上的使命,虽然现在要评价结果还为时尚早,但如果你把玩着这款手机以及它的模块们的时候,你想必也会和我们一样,还是会对未来有更多期待的。

买不买

从发布之前就引来了各路关注,到最终真的亮相并把那些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顶着要拉动联想移动业务重回轨道的旗舰机 Moto Z 不缺话题,而极薄的机身、完善的配置,以及通过不同的 Moto Mods 模块来增加或者增强功能,这些共同组成了 Moto Z 在市面上无法被替代的卖点(我们也带来了详细体验内容)。不过同样的,通过模块才能感受完整的体验,以及模块需要在购买 Moto Z 单机之后另外购买,这无论从使用习惯还是预算上也算是给用户提出了新课题。那么,这款带有里程碑意义、同时体验又不差的中高端实力派,你买还是不买?

496

已有 496 人投票

联想 Moto Z 北京时间 2016 年 6 月 10 日在 Tech World 活动上亮相,同年 9 月 6 日正式面向中国市场发布。配置 5.5 英寸 2K AMOLED 显示屏、高通骁龙 820 处理器、4GB 运行内存、64GB 存储空间并搭载 Android 6.0.1 系统,前后摄像头分别为 500 万像素和 1300 万像素,电池 2600mAh 并支持涡轮快充,单机售价 3999 元。支持 Moto Mods 模块是产品最大亮点,前期上市的模块包括摩音 - JBL 扬声器模块、摩影 - 投影模块、摩电 - 电池模块、摩眼 - 哈苏摄影模块 HASSELBLAD TRUE ZOOM 以及摩范 - 背壳模块。

64%

不买

36%

评论提交成功!通过后将出现在下方评论区。
条评论
桀骜暴君

超越了nokia的换色,简单暴力的还被盖就可以了

2016年10月11日 17:55
吴诗源

这个暴力但不简单,哈哈。

2016年10月11日 17:59
Papololo

哈苏模块可以啊 虽然灰蒙蒙 但是还是有啧啧啧

2016年10月11日 18:10
吴诗源

怪成都天气吧嗯。

2016年10月11日 23:06
HakubunSun

几个模块都蛮实用...但是提不起购买欲望...

2016年10月11日 19:18
菲短流长

让我想起FGO里面的礼装卡,,,英灵可以自由搭配礼装卡增强自身能力。。。

2016年10月17日 10:16
匿名用户

阉割版的820配置,东西装多了,用久了,是个啥子运行水平?

2016年10月25日 19:15